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7-11-22 10:13

<STRONG>“慈母”曾是伤心事</STRONG>
<P>&nbsp;&nbsp;&nbsp;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致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P>
<P>&nbsp;&nbsp;&nbsp;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P>
<P>&nbsp;&nbsp;&nbsp;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P>
<P>&nbsp;&nbsp;&nbsp;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从来都是一段伤心往事。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丧失了产生的土壤。 </P>
<P>&nbsp;&nbsp;&nbsp;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P>
<P>&nbsp;&nbsp;&nbsp; 虽然如此,我们探讨一下“慈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P>
<P>不过现在已经赋予这个词全新的意义了</P>

路大师 发表于 2007-11-22 11:30

<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30.gif">

石不厌精 发表于 2007-11-22 16:28

长学问.

奇景谈 发表于 2007-11-22 17:03

很不错啊~!

四石—石磊 发表于 2007-11-22 22:39

<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0.gif">

pkhqm 发表于 2007-11-22 23:27

石好题外话也涨见识<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0.gif"><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0.gif"><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0.gif">

milan 发表于 2007-11-23 10:37

原帖由&nbsp;<EM>槛外畸人</EM>&nbsp;于&nbsp;2007-11-22 10:13:17&nbsp;发表<BR><STRONG>“慈母”曾是伤心事</STRONG>
<P>&nbsp;&nbsp;&nbsp;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致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P>
<P>&nbsp;&nbsp;&nbsp;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P>
<P>&nbsp;&nbsp;&nbsp;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P>
<P>&nbsp;&nbsp;&nbsp;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从来都是一段伤心往事。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丧失了产生的土壤。 </P>
<P>&nbsp;&nbsp;&nbsp;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P>
<P>&nbsp;&nbsp;&nbsp; 虽然如此,我们探讨一下“慈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P>
<P>不过现在已经赋予这个词全新的意义了</P>
<P></P>
<P>长见识!<IMG src="http://cnc.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8.gif"></P>

不吃竹子 发表于 2007-11-25 00:27

色彩极好!!!<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8.gif">

醉石轩 发表于 2007-11-26 12:26

色彩质地好,工也不错<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22.gif">

老顽童 发表于 2007-11-26 14:33

<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8.gif">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上一块桃花《慈母手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