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44

孔子 - 学术贡献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46

孔子 - 政治生涯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46

孔子 - 教育贡献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47

孔子 -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48

孔子 - 个人荣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50

孔子 - 个人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思想核心

有三种看法:仁,礼,仁与礼。

形而上学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孔子回避了形而上学。当他反问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当他告诉樊迟“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确实更多地关注着现世与此岸,这时他很像是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不过,“性与天道”是早期儒家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可谓后来天人关系探讨之滥觞。不少人认为孔子的性命之学集成于《易传》,然而《易传》是否孔子所作并没有最后的结论。

人生境界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命题。有一次,樊迟就此请教,孔子说:“爱人。”很多学者指出,仁爱不是无差别的爱,而是所谓爱有差等。但也有不少人坚持认为仁的原则在于博爱,颜渊也曾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解释同样颇具争议,但至少指示了礼的重要性。不过,孔子也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礼是外在的规范,而仁才是内在的德性。根据仁的原则,人将自然的血缘亲情发散强化,推己及人,由近而远,与众人和睦相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当仲弓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告诉子贡可以一生奉行的恕。恕是一个基本原则,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实和文采两面均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患得患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安舒)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当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在卫他对子路不厌其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51

孔子 - 人物评价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52

孔子 - 相关链接
孔子与中华文化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孔氏家族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0:54

孔子 - 孔家饮食孔府宴
孔府是我国历史已久的贵族世家,孔府菜就是孔府在两千多年的金衣玉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公府菜。

孔子对饮食特别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颜色不好、味道不好,不合节令,切割不正、没有好的调味品,孔子都不吃。当然这是孔子年粟六万石时的要求,周游列国,陈蔡绝粮,连饭都吃不上,就不会这样讲究了。

孔子嫡孙有世袭罔替的爵位和丰厚的收入,由于长期不断地接待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菜式不断推陈出新,踵事增华,又由于衍圣公联姻高门,内眷来自全国各地,使各地风味汇于一家,加上名厨巧师的切磋交流,逐渐形成了名膳珍馐齐备,品类丰盛完美,色、香、味、形、器俱佳而独具一格的孔府菜。

孔府菜用料广泛,山珍海味,林果野蔬,都可上席;烹调多样煎、炒、炸、扒、烧、烤、煨、,技术全面;宴席有喜宴、寿宴、家宴之分,名目繁多;席面有满汉全席、四大件、三大件、两大件等之别,等级差别很大。

清康熙时,孔府招待钦差大臣有满席、汉席之分,满汉全席是清晚期才发展起来。孔府现存一套满汉全席餐具,餐具为银制(点铜锡),共404件,有鼎、豆、簋等青铜礼器形状,有鱼、鸭、鹿、桃等食品形状,镶有翠、玉、珊瑚等珠宝,镌有祝福吉祥文字,是我国目前仅见的满汉全席餐具。餐具两层有盖,上层放菜,下层放热水或冰块以便保温,全席上菜196套,是最高规格的孔府宴席。

一、日常食制:孔府一日三餐,主食以面粉制品兼及大米与各种杂粮。孔府内设两个大厨房,分内厨与外厨。内厨设在孔府内宅中,专供衍圣公及其家属的日常饮食。到清末民初,孔府经济状况已经开始衰落,但饮食生活仍异常讲究,早上一般是六个家常小炒,喝豆粥或咸糊糊,并有三四种点心。豆粥是用上等小黄米面掺到豆浆中熬制而成,味香浓、滑爽。午餐和晚餐都要吃七八个炒菜,还要有银耳汤羹之类,冬天,常常吃火锅。


唐吴道子所作的孔子像
孔府里日常有时也吃一些当地农村的普通食品,如山芋、煎饼及各种咸菜。山芋是孔林里特产的一种林芋,香滑糯软,清代曾作为贡品献给朝廷。煎饼是用当地特产的黄米面粉精制而成。孔府每年都要腌制一些咸菜,如腌白菜心,从根部切开口,寒入调好的各种佐料,排队放在缸内,加盖密封,一个月后即可食用,酸辣甜咸,清爽脆口。腌萝卜,又名“蓑衣萝卜”,是选用形状细长的青萝卜,用刀切成螺旋状,层层放入缸内,撒上各种调料,倒入醋及糖水浸泡,其味酸甜脆爽,多用于早晨喝粥佐餐。孔府腌制的咸菜,主人只吃很少的一点,大量的还是让仆人们带回家吃了。

孔府的家常菜,虽然用料平常,但制做很讲究。如“神仙鸭子”一菜,对火工要求很严。想传孔子后裔孔繁坡在清朝任山西同知州时,特别喜欢吃鸭子,他的家厨就千方百计地变换烹饪技法。有一次这位厨师将鸭子收拾干净后,精心调味,入笼蒸制因当时无钟表,用燃香计时,鸭子入笼后燃香于旁,香烬后取出鸭子,味香醇美,软烂滑腴,孔知州食后大加赞赏,遂赐名“神仙鸭子”。本来有一些菜肴是极其普通的菜,但因其具有特殊意义而被用来招待贵宾。如豆芽菜,就是自乾隆年间开始成为孔府传统菜的。据说,有一次乾隆来曲阜,祭孔完毕后接着用膳,因为有饿而吃的很少,这可急坏了在一旁侍膳的衍圣公,便传话让厨师想办法。厨师们急得团团转,正在这时有人送来了一筐鲜豆芽,一个厨师顺手弄了一把豆芽,放上几粒花椒爆锅,做好送了上去。乾隆没见过花椒,便问衍圣公这是什么,衍圣公回答说是花椒,是提味的,乾隆出于好奇,便尝了一口,清香脆爽,竟大吃起业,并称赞说:味道果然不错。从此,炒豆芽就成了孔府的传统名菜。后来,炒豆芽又有所发展,酒宴上的“丁香豆腐”便是。将豆芽的豆瓣去掉,只留嫩芽,将豆腐炒后切成极小的三丁形,炒熟后,一根豆芽和一个小三丁豆腐配在一起,正是一朵丁香花,上菜后主人总要先配给客人们看看。孔府中还有一些野菜也可以入肴,如荠菜、山芋、“珍珠笋”(即刚结粒、尚未充浆的玉米穗)、龙爪笋(即高梁根部的嫩芽根叉芽)等均可制成美味,这些野菜经过特别加工后,是酒席上的珍品。

二、待客宴席:孔府待客的宴席名目繁多。由于孔府接待上起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地方官员和亲朋贵戚,外加各种迎来送往、喜庆、祭典等等,形成了家宴、喜宴、寿宴、便宴、如意宴等多种宴席。

家宴在孔府宴中,规格最为繁多,等级差别较大,主要是根据饮宴者的身份或亲疏进行区分。这些宴席有的是属于显贵“朝圣”祭孔用以接风;有产则属亲朋相约,以盛情款待。家宴的席面从高级燕窝四大件或鱼翅四大件,到“双四”一品锅,而且还随同季节变换时令佳肴。喜宴为“孔府宴”中的大型宴席之一,又分为花宴、上马列宴、下马宴和公婆宴(衍圣公嫁女孩子时,为女儿孝敬公婆的一种特定宴席),多为鱼翅宴。席面铺陈干、鲜果碟、凉菜拼盘和大件、行件等各色菜馔,取其“百年和好”、“吉祥富贵”之寓意。如干果中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四果碟,各取一字,即寓有“早生贵子”之意。大件或行件菜则以“凤凰鱼翅”、“鸳鸯鸡”、“蝴蝶海参”、“桃花虾”为主。

最高级的酒席,据孔德懋(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女士在《孔府内宅轶事》中介绍;最高级的酒席,每桌上菜130多道,这种酒席叫“孔府宴会燕菜全席”,又叫“高摆酒席”。历代皇帝和蒋介石、顾祝同、刘峙、孔祥熙、冯玉祥等人受过此种招待。

寿宴是孔府专供赞颂和夫人及其尊长祝寿的特定宴席。席面富丽堂皇,首先上“高摆”。“高摆”为孔府高级宴席特有的装饰品,是用江米面制成,外层表面镶满各种细干果,以不同颜色和造型,构成各种精巧细致的图案,呈圆柱形摆在四个大银盘中间。“高摆”的正面镶有文字,四个“高摆”连起来,就是宴会的主题。做“高摆”,像绣花一样,四个高摆就需要12名老厨师48小时才能完成。寿宴往往镶有“福寿绵长”或“寿比南山”等祝词,还到其果碟、菜碟之谐音,用以赞祝。如长生果寓“长生不老”之意,四干果、四鲜果上齐之后,首献“一品寿桃”,寓“麻姑献寿”之意。这时平辈祝寿、晚辈祝寿。礼毕,寿桃撤下,始上热菜,庄重典雅,颇为壮观。孔府寿宴,极尽奢华,据记载,清咸丰二年八月,第七址四代衍圣公夫人毕氏过生日,公宴会一项就开支138.9万文钱。清光绪二十七年,第七址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过三址岁生日时,孔府曾摆筵710余桌,燕窝、鱼翅、海参、鱼唇等席面一应俱全,府内府外掌灯结彩,内宅外院布满座席,钟鼓礼乐,极尽豪华。

孔府设宴的规模,因事、因人、因时而定,如遇重大庆典,宴席多达数百桌。如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圣府满汉宴”,属于清代的国宴规格,宴会常设于府内前上房,用餐具404件,上菜196道,多为燕窝、鱼翅、熊掌等珍品。可能是由于乾隆皇帝的“满汉姻缘”,又是赐更高规格的餐具,加之宴席上充实以满族的“全羊带烧烤”等,因而菜肴更丰盛之故,而形成了“满汉宴”。宴会上并伴有钟鼓礼乐,以显示“圣人之家”的气派。此外,孔府宴席的餐具十分考究。府中最珍贵的一套食器是乾隆皇帝恩赐的“御赐银质礼食大宴食器”,由404件主、副,配和大小器皿组成,是可供上190多道肴品的席器具。在孔府的客人中,只有钦差大臣、军国枢要、封疆大吏一类或以上身份的来宾,才有资格受用此具。寿宴中的“高摆”有特制的“高摆餐具”,瓷的、银的、锡的等各种质料齐全,均为整套定做,如果损坏其中一样,根本无法配齐,每次使用时,都要安排可靠的人专门照管餐具,餐具的开头很特别,如盛菜的盘、碟有四方的、元宝形的、云彩形的等等,均是根据府菜的特点设计。有一道菜叫“带子上朝”,是一只鸭子携着一只鸽子,菜盆的形状就恰好是这鸭子和鸽子连在一起的外形。“金银鱼”这道菜是并列的两条鱼,一黄一白,餐具也就是两条鱼的形状,半边黄、半边白。每个人面前的小分碟也有不同的形状,瓜形的、八卦形的等等,各有各的用途。餐具中还有一套是带“水池子”的,盛大件的餐具或是盛饭的小碗,下面都是个小热水池子,可使饭菜长时间不凉,每个人面前喝汤的小碗叫“口汤碗”,只适盛一口汤,周围也是水池子温着。

便宴,是衍圣公日常宴请至亲好友或文墨聚会所用,形式不拘一格,席面菜馔可由主宾任意点选,比较随便。孔府宴席不仅名目繁多,规格、等级差别明显,而且在宴席的肴馔品类和上菜顺序上也十分考究。宴席肴馔品类的序列分为头菜、大菜、行菜、饭菜、面点、果品等。头菜,是指一桌宴席全部菜肴中最重要的一道菜,它在一桌宴席的价值比重、结构位置以及烹调工艺和器具配备方面都具有首要的意义。它往往是以某一肴品命名的一桌宴席的主要依据,可以说是大菜中的大菜。如一桌“海参三件”的席面,共有三大件、八凉盘、八热盘、四饭菜、点心、大米干饭,其头菜是“红烧海参”,它与其他两品大菜合成为“三大件”,故此桌席名为“海参三大件”。大菜,是一桌宴席的主体菜,一般由数道菜组成,是该宴席的重心和主体结构。由于孔府宴席总的特点是厚重华贵,所以大菜品类既十分丰富又多数属于长久稳定型的肴品。大菜作为宴席的主体菜,一般在原料上便能体现出来,通常都是山珍海味或禽畜(牲、兽)整件或大件。除原料的贵重之外,一般在工艺体现其显著的位置。行菜,是大菜的组配菜,与大菜主、副配伍。行菜随同大菜陈列于调节面,并与大菜构成宴席的一个个分组结构。饭菜,是拌进主食的菜肴,俗称“下饭菜”。饭菜是宴席的最后一组菜品,随同主食同上桌面,用料不很贵重,品味更适于佐餐下饭。

大件席是孔府常用的宴宾会分燕菜大件、鱼翅大件、海参大件,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孔府档案中现存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蒿面菜单:“海碗菜二品:八仙鸭子,锅烧鲤鱼。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块,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万’字三鲜鸭丝,燕窝‘疆’字口蘑肥鸭。中碗菜四品:清蒸白木耳,葫芦大吉翅子,寿字鸭羹,黄焖鱼骨。情碗菜四品:溜鱼片,烩鸭腰,烩虾仁,鸡丝翅子。碟菜六品:桂花翅子,炒蕉白,芽业炒肉,烹鲜虾,蜜制金腿、炒王瓜酱。克食二桌:蒸食四盘,炉食四盘,猪肉四盘,羊肉四盘。片盘二品:挂炉猪,挂历炉鸭。饽饽四品: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燕窝八仙汤,鸡丝卤面”。内中菜肴32品,主食12品。菜肴中大菜18品,其中燕窝5品,鱼翅3品。
大件席上菜的顺序是:先上四干果、四鲜果,什么席先上什么大件,再跟行菜。如鱼翅四大件:鱼翅,跟两个炒菜;鸭子,跟两个海味行菜;鳜鱼,跟两个素口淡菜;甜菜,跟两个甜味行菜;两盘点心,一甜一咸;四个饭菜;四个素菜;四碟小菜;面食。

孔府糕点与孔府菜一样,是在长期历史中融合南北风味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味糕点。孔府所用的各种点心,大都是自己的厨师制作,现做现吃,制作精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供衍圣公府的主人们食用,数量较少;另一类是外用点心,主要是用于进贡、馈、赠恩赏。主要品种有枣煎饼、缠手酥。枣煎饼选用上好红枣、小米、芝麻,用石磨磨成浓浆,在铁制鏊子上烙成,香甜酥脆。缠手酥制作精巧,细薄如纸,香脆可口。
内用糕点种类最多,有应时糕点、节庆糕点、常年糕点等不同。应时糕点有奏的萝卜饼、藤花饼,夏日的荷花饼、薄荷饼、绿豆糕、栗子糕、凉糕,秋天的桂花饼、菊花饼,冬天的水晶包、豆沙包、火腿烧饼等。
节庆糕点有正朋十五的元宵,八朋十五的月饼,七月初七的巧果。元宵、月饼馅种类多,巧果造型优美。巧果有专用的模具,花色丰富,孔雀、金鱼、石榴、仙桃、花篮、寿字、福字、图案精巧,味美可口。常年糕点有菊花酥、百合酥、麻团、黄糕等,还有专为客人准备的到门糕点,有梢梅、一口盅、棉花桃等。孔府糕点不仅用料、造型、工艺讲究,食用也很讲究,不同的糕点要配不同的汤。绿豆糕要配山楂汤,各种酥糕可配桂圆汤、百合疡、莲子汤、杏但羹、火腿铙饼要配紫菜汤,等等。

孔府宴席一向沿袭着古风旧制,礼仪庄重,规格严谨,其布席、就座、上菜都极为讲究。在座席的安排上讲究“奉席如桥衡,所奉席头,令左昂、右低……席舒有首尾”。让宾客坐首席,主人旁陪,施之以谦尊之礼。席面布置有首尾,上菜程序有先后。遵循惯例,咸先淡后;浓先薄后;无汤者先,有汤者后,宾主对坐,循序进献,以炫耀诗礼之家风。

在孔府的各类宴席中,最低等的是给当差的、老妈子们吃的,仆人们不能上桌子,在前上院的院子里搭起天棚,地上铺上新炕席,仆人们席地而坐,围成圆圈,叫做“坐席”。每一“桌”席有址碗菜,这种菜的规格叫“十大碗”。据一张“十大碗”的菜单子记载,这十碗菜有:海参、鱼肚、红肉、清鸡丝、瓦块鱼、白肉、肉饼、海米白菜、八仙汤、甜饭。


孔子
三、孔府菜孔府的历代主人们,在接待皇帝,向皇宫进贡,欢宴钦差大臣、达官贵戚和举行家宴、喜宴、寿宴及日常生活中,遵循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训教,由孔府历代名厨精心创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典型官府菜——孔府菜。孔府菜是我国烹饪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孔府菜,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其烹调技艺和传统名菜,都是代代承袭、世世相传,经久不衰。孔府菜,因孔府主人的特殊地位和厨师们的精心制作,广泛吸收了宫廷、官府和民间的烹饪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意创新,自成一格。

孔府菜的用料其广泛,高至山珍海味,低到瓜、果、菜、蔬或山林野菜等,都可烹制出佳蔬美味。但其日常菜馔多为就地取材,而以乡土原料为主。当地盛产的众多原料,使得厨师们能为“有米之炊”,而在巧厨面前,可以一料多用,变换无穷,广为后人所用,一直沿袭至今。

孔府菜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在诸多技法中,尤以烧、炒、煨、炸、扒见长,而且制作程式复杂,以烧、炒、煨、扒等技法烹制的菜肴,往往要经过三四道程序方能完成。其风味特色则是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自制的“三套汤”,鲜香味醇,有着重要的功力。“美食不如美器”,孔府历来十分讲究盛器,银、铜、锡、漆、瓷、玻璃、玛瑙等各质餐具俱备,因事因馔而用,取其形象完美。

孔府菜的命名极为讲究,寓意深远,有些系沿用传统名称,此类多属家常菜;有的取名古朴典雅,富有诗意,如“一卵孵双凤”、“诗礼银杏”、“阳关三叠”、“白玉无瑕”、“黄鹂迎春”等都属此类;有的菜点则是管家、厨师投其所好,用以引人入胜,如“带子上朝”、“玉带虾仁”、“雪丽琥珀”等;还有一类菜的名称是用以赞颂世家之荣耀或表达吉祥如意的,如“一品锅”、“一品寿桃”、“一品豆腐”以及“福、禄、寿、喜”、“万寿无疆”、“吉祥如意”、“全家平安”、“连年有余”等多是因人因事而易,取其吉祥之意。

孔府长期形成的各类宴席,礼仪庄重,等级分明,在席面款式上十分严格,既有书香门第、圣人之家的风度,又有王公官府的气派。孔府宴席上的各类菜点是孔府菜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前面已略有介绍。孔府宴菜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烹饪菜系中的重要代表,“孔膳堂”也已经涉足京城、海外,孔府菜为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品味

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8-9-3 11:00

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世先师。欣逢盛世,物阜民熙。高岸秀木,惟恐失序。居安思危,重振纲纪。以德治国,德法兼济。幸赖圣儒,万代垂仪。道贯古今,德侔天地。杏坛春晖,泮池桃李。三坟五典,六经古籍。薪火传承,百代不熄。而今吾辈,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弘扬承继。依仁志道,据德游艺。仁为己任,见利思义。中和至德,过犹不及。和协万邦,摒弃暴戾。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时偕进,创新活力。清风遍拂,神州万里。群情振奋,勃发骐骥。文化名城,通衢如砥。碧树花团,芬苾争奇。百业兴隆,日新月异。近悦远来,治平修齐。老养壮用,兆民甘饴。儒风犹在,先圣故里。慎终追远,奋吾国膂。继往开来,同德凝聚。东方巨龙,吼啸腾起。四海擎天,有吾一臂。长鲸吞吐,丹凤鼓翼。揽月追日,神舟环宇。告慰先祖,盛世在即。大同世界,四海兄弟。世界和平,假年可期!伏惟尚飨,为祷为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