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5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6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6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6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8

瓷笔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质量外,主要看瓷画的水平和青花的发色。木笔筒的主要材质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瘿木、榉木等。鉴别木笔筒除了要懂材质外,还应熟悉雕工刀法。对于木笔筒应从工艺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面综合评估好坏,用料的高档与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象牙笔筒和玉质笔筒较为少见,鉴定方法与一般鉴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其时代风格,表面包浆,雕工技艺依次鉴定。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


明清笔筒传世品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9

明代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则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则有些器物上没有刻工姓名,加之竹制品本身不易保存,难以见到出土之物,故具体年代极难定夺。明代中叶之后,竹刻名家辈出,竹刻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二者兼备的类型转变,竹笔筒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以浮雕和圆雕的深刻法创竹刻嘉定派;有仲谦,以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张希黄,创留青竹刻技法,为竹刻浙派的代表;吴之璠,刻工圆润,尤善浮雕;还有封锡禄、邓浮嘉、周芷岩、尚勋、潘老桐等人。就传世的明清笔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饰以本身的纹理和色泽取胜,朴实无华,素雅大方,但相对来讲,工艺韵味稍差。有精心镂雕器物,如竹雕松鹤笔筒,为明代朱松邻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干横披,瘿节密布。老树旁另有小松,盘旋曲折,松针纤细,枝叶繁茂。刀法洗练剔透,层次分明,重重叠叠,起伏而多变,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为明代笔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征是纹饰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时下剔几达七八层,运刀如笔,玲珑剔透。如竹雕白菜笔筒,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泽棕红,筒壁刻有白菜两棵,叶片或挺或伏,叶脉清晰,一只螳螂伏在菜叶上。其刀法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线条婉转流畅,颇见功力。明代竹笔筒还有浮雕一种,利用深浅不同的刀法,表现出纹饰的层次感,雕工精细,有古朴典雅之美。竹雕园林人物笔筒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泽棕红。筒身用深浅不同浮雕手法,刻画出庭园、花树、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犷劲挺,人物表情传神。明代竹笔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谓的留青,也称贴簧、文竹、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饰,由于簧色洁净无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笔筒,为明代器物,纹饰采用了平刻浅雕、留青等多种技法,画面简洁明快,虽然从雕琢的工艺上似乎不及镂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朴之中别有韵味。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19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20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20

qq5

空界 发表于 2008-9-3 22:20

qq5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文房用具之一(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