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寿山石玩赏境界
本帖最后由 海鱼 于 2010-6-23 23:16 编辑我曾经谈到,寿山石玩赏的最高境界在与包容和谦逊。结合身边的一些事情,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审视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烦心。上司对自己的努力不赏识、薪水太少、工作中总有几个人老跟自己作对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让我们不得开心颜。根源在哪呢?实际上就是本我和他我的矛盾。
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和取舍观,一样的血脉却流淌着不一样的思想。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思想的本源是融合贯通的。
我认为,中国的寿山石传统文化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的,但儒家思想是他的主体。儒家的“中庸”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石的本性。中国人的性格就像石,总是努力地、清醒地、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相依,和睦共处。
在儒家看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应该相携相依,多些理解和宽容,社会应该有次序,应该以中庸为提携,追求宁静与和谐。儒士们将这种思想融入了石文化,主张在赏石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赏石可以更多的审己、悟理,客观和冷静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中国的石文化都具有追究质朴、自然、清净、无私、平和,但又有些浪漫精神和浩然之气。赏石之人的这种气质和修为又得益与道家思想。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向来是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的大统一。在道家看来,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并认为“道”出与自然,即“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在庄子看来,“至正者”为美。所以,野鸭腿虽短,接上一段便造成痛苦;野鹤腿虽长,截短就造成了悲哀!所以,庄子这种混同物我,顺其自然,在寿山石文化的体现上,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所谓“枯石凝万象”。小小一顽石,我们从中追求的却是空灵寂静、契合自然的礼法。石乃与江河日月为伴,与松风竹韵为友,赏石者正是从中汲取营养,努力使自己回归大自然之中。这是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也符合赏石者天真烂漫的本性。如果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道家则相对表现为“智慧”。历史上寿山石多受文人雅士的爱恋,就是这个原因。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源与印度,昌于华夏,扬之四海。
在中国的土壤里,经过“嫁接”、生根、成长,形成了民族特色的宗派体系。中国佛教先后经过著名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和唐玄奘的传译和介绍,更加广为传播。
如果说,儒是石之精,道乃石之气,那么佛就是石之神。为什么呢?
佛教禅宗创造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意境,同时也创造了中国赏石文化的高远礼法。从哲学观点上看,禅宗强调自身的修为,即所谓的“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是无,无既是有,教人有所悟。
而美石能使人有所悟,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焦躁;有乐趣而又有节制,与佛学和佛教的清规相呼应。可谓是一石涤昏寐,清朗满乾坤。
所谓道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得道,即看破本质。
佛家在赏石中融入了“清净”的思想,希望通过把玩和鉴赏寿山石将自己与日月江河融为一体,追求韵律、精神开释,这与参禅有异曲同工之妙。
儒士在石中培养自己超脱的品质,道士则在石中找寻空灵虚无的意境,而佛家则在石中追求静悟与执着。
石乃载体,寄托着和影射着我们的心灵和关照。 我曾讲过,一串佛珠可以用不同的材质串成,可能否悟得真经,却在念经的人。
我想,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茶禅一味”,也就明白了我说的,一石、一壶、一花、一草,皆可为师!我想,米芾拜石,就是此理吧。
所以,武功的最高修为在与“功”而不在与“武”,中国寿山石的传播是依托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光大,中国赏石的最高境界就是包容和吸纳。没有了这样的底蕴和内涵,没有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一切皆为苍白乏力。
胡思乱想,不知所云。抛砖引玉,静听高音。qq12
[ 本帖最后由 海鱼 于 2008-10-28 13:19 编辑 ] 很精深的佳文!
深有所感,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建议执版加精。
海版辛苦了,感谢心得分享!
qq17 qq17 qq17 m9 静坐听讲深思~!期待海版更精彩的演讲.qq17 人类之神奇,在于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赋予万物更多的内涵,近而不断的追寻改变世间万物的方法,并发扬光大。
我很喜欢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今日我藏美石,他日黄土埋我。 qq5 qq5 qq2 qq17 qq5 qq5qq5 海版继续. 建议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