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有幸参与了上海《解放日报》原址的整新修茸工作。这是一栋建于1921年的老楼,49年以前为《申报》馆,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搜寻《申报》和这栋馆舍,历史上有两件事与石头相关:其一为,1884年创刊的《 ...
qq5 qq5 qq5 原帖由 victor1shanghai 于 2009-2-19 14:10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其二,就是本人参与的这项工作:采用78块花岗岩将《申报》存世的七十八年(1872-1949)大事记镌刻于上,再用里程碑的形式把它们平铺在馆内共享空间一至六楼的回廊地板上。
楼主有才。
qq17 qq2 qq22 qq22 写的很真实。认真听!
1992-2004
事实上,从西安回上海后,庆国便也随我来到了上海。他是一个为着迷汉字艺术而生的人,至少当时他完全沉浸其中,到了不计后果的地步。在东北老家,他做室内装潢,能赚不少钱;他热衷于汉代的瓦当,就把所有的积蓄拿去烧制了满屋子的瓦当,为此,老婆跟他翻了脸,他一气之下跑了出来,先去了泰山,在那儿“打坐”了一个多月,然后跑去西安,打算以纂刻印章谋生。实际上他也做到了,在那里的建国宾馆和夏威夷酒店,他设了两个纂刻点,生意红火,随我来上海后他也在宾馆内提供纂刻服务,2000年以后,境外游客的生意日渐下滑,他改由在上海花鸟市场设点刻章。思路没错,可庆国说到底还是个手艺人,离开了酒店这个“温床”要走向商海谈何容易!多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他从05年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印章”漂泊旅途。这其中的大部分时间他是和我在一起的,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秉钧兄。出自京城艺术名门之后的他,那时也在上海,焦急地等待着去台湾继承四叔的家业。有了他们这二位,我的家倒是成了一个艺术沙龙,书画印啥都不缺了。周华君、胡正伟、张杲等老师途经上海也会经常来走走。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当时,庆国经手的印石数量应该相当可观,他每年会有两次去福州进货,平时就在上海本地市场挑选。跟他去过几次市场后,我也开始买一些价格不贵,外观不错的小印章,请庆国有空的时候刻上自己喜欢的内容。
红芙蓉 真水无香 庆国作品 红芙蓉 真水无香 庆国作品 红芙蓉 真水无香 庆国作品 白芙蓉 好古 章庆国作品 白芙蓉 好古 章庆国作品 白芙蓉 好古 章庆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