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畸人 发表于 2009-10-28 12:08

怀念寿山的田黄石

■李元茂,山西太原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我的儿子李璐几次和我说到田黄石印章,他总想去我当年去过的福建田黄产地寿山村去看一看,看看这世界上最昂贵、最有灵性、身价最高的软宝石究竟是如何挖掘出来的。趁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秋双节的兴致,我带着他来到了福建田黄产地寿山村,进行了为时一周的考察。

      依山傍水的寿山村,感觉上比过去漂亮多了,因为增添了不少的白色小洋楼,这都是寿山村民一生辛苦,在近年来才盖起来的新房。在双溪上边的寿山村旁边,寿山乡政府出资盖起了一座“中国寿山石馆”,全馆古建筑三层结构,整个展馆陈列较简,一层多以图片为主,二层以寿山原品种石为主,三层以寿山石雕为主,陈列了民国至今的雕刻艺人的石雕作品。在诸多石雕陈列品中,只发现有一块田黄石,约二百克,被福建省下发的红头文件定为“省石”在这里展出,以示重视。在村子中间开通了一条寿山石街,大约有几十家出售寿山石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整个街道显得有些冷清。走进每一家店铺看了看,除了多数是大山老岭的粗石之外,确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石头可售。据当地村民所言,目前只有大山的老岭还在出石,再就是高山的马脑洞有少数村民有组织的在开石,质量当然无法与旧时相比,开采回来的每一块原石,放到村委会,经估价后等福州的石商买走,与旧日的开采寿山石的繁荣景象真是无法比拟。旧日盛产各类寿山石的有名坑洞早已封了洞口,怕人们进出危险,现在变成了旅游点。在离都陵坑洞不远的“大石龟”,依然安详地卧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据说它就是原先镇守寿山的神龟,因擅离职守下山,被雷公劈倒在地,变成了现在的大石龟,似乎是在永远低头认罪。除此,当地政府还在山上修起了观光亭吸引游客,开发旅游。考察福建田黄石产地,首先要去看一下过去盛产田黄的中板地段的“二亩田”。这二亩田全部用毛竹竿竖扎起来,四面全部围住,中间搭了一个竹屋,住着政府派遣的保安看守。这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为了保存一点田黄产地,作为留给后人的惟一的一点遗产。这二亩田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挖过,但在清朝至民国也不断在挖掘,究竟这二亩田里还留着多少块大小田黄石,可以想见也没多少了,何况听说近年还有人进去偷挖过。顺着这二亩田向四周望去,旧日的水田都不见了,到处是一人多高的芦苇草。这些芦苇草就长在过去曾经挖田黄的高高低低的砂石中,能看出在这里挖掘了不下数十遍。上坂地段还长有数丈高的毛竹,毛竹旁还盖起了房子。顺着寿山溪水走至坑头地段,已变成了一片废石,看样子已是多年停止挖掘了。旧日玩田石的人,对坑头出产之石不太重视,包括当年荣宝斋花巨资收购的大田黄,他们也不屑一顾,那个十多斤的大田黄,就是产在这里的。看了这一片铺满废石的坑头地段,知道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坑头左上方的尼姑楼遗址,旧日所产的是接近坑头田的珍贵石;尼姑楼旁边的鹿目格丘陵带,过去曾产过接近田石的鹿目田,经过民国时林清卿等雕刻大师的薄意雕,真是让不少人当田黄的购买,现在再也看不到挖掘的痕迹了。尼姑楼下边的杉树弯地带,旧日能挖掘出次田石一等的山边田石,看来也成历史了。

      顺着寿山溪往下走,过了双球的标致,就是下坂地段了,下坂是由双溪、带下、九手、回龙组成。著名的带下田、九手田、回龙田就产在这里。下坂地段的风景如同仙境一般,真有点神仙游览之地的意思。溪水流过的地方全是巨大花岗石,石与石之间无大的缝隙,根本无法挖掘,在溪边的长草处是山石与土石混合的地质,也被掘石者挖掘得深浅狼籍、石倾树倒,不会再能挖到田黄石了。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在带下到回龙的数百米地段中有五眼龙井。记得过去看有九眼,所谓龙生九子,传说这就是龙当年栖息生活的地方。现在还能在流着水的溪中看到有龙长年行动摩擦出来的龙道痕迹,这是经过数万年或者是数十万年才能磨出来的痕迹。据掘田黄的老人介绍,凡有龙的地方,必有田黄。上次来寿山的时候,龙井中还能下去人,搭着竹梯就能下去挖掘田黄。这次看到龙井已被溪水淹没,深度只有一米左右了,看来已有石块砂土堆满龙井。只是传说当年铁拐李到龙井来玩耍时的一个大脚印还历历在目。因为田黄石能做成文人们所用的印章和文房所用的小物件,从发现以后就备受文人们的喜爱,又在历史上享有“石帝”、“石中王”的盛誉。除了脚印的传说外,田黄石的美丽传说实在是太多了。但是,龙井却是寿山溪实实在在的景观之一,龙井内能挖到田黄石也是实在的事实。然而,此地出产田黄石都已成往事,田黄石不会再能生产了。只能说此地曾经出产过世界上最神奇、最昂贵的软宝石。

cha23 发表于 2009-10-29 18:30

qq2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怀念寿山的田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