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樵 发表于 2010-3-3 14:56

“三家”文化与欣赏印石作品

赏石一定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光从细、腻、温、润、凝、结及雕刻工艺上评定还是远远不够的。新手们初涉印石就能从石界老师处或者从书籍中就可以学到这些知识。细心体会石之六德确实须要有待时日,并且要求玩石赏石者的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如果再把赏石再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研究的话,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我认为赏石根本就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长才能使水之不涸,根深才能使枝叶繁茂,追寻赏石文化的根源,对赏石水平能否超越单纯的表象美的认识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就观赏印石摆件的之形态质色,而不去审视作品的整体美,石之深层的内在肌理,宇宙造化,文化内涵、,那将只是起到隔靴抓痒的效果,得其表象而失却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是赏石文化的根源,即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文化的交融。赏石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土壤里的一朵古老长青藤上的奇葩,当然不可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儒家观念
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早已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主导地位,儒家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合于人之心性之中”。孔子提出把天作为万物的本源,天和人是一致的,“天”渐渐被人格化,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人的“天”的概念,“天”与人原来是合一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从艺术上讲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统一,把自然与人,人与物,主与客相互交融,整合而构成中国文学艺术的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天人合一”思想肯定自然界和人之精神的和谐统一,要求人类的行为和自然规律相协调,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赏石观念,要求人与石的和谐统一,要求人们不能逆天而行,绝不是人能胜天,而是要求人们一定要顺自然规律而行之。
二:道家观念
道家思想同样也主张“天人合一”,但与儒家的被动合一有所不同。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反对人为,主张“无以人灭天”,提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统一。这一点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是相悖的,儒家的主调是宗法伦理,所以天人协调还是要归结为人际协调。道家则有不同,它可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因为伦常是人为的,那好多是以封建统治集团维护政权的产物,是不一定符合宇宙大道,于是把复归自然当作超然物外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得天人协调从隶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要义。
老子在淮阳告诫从曲阜来访的小于自己二十六岁的孔丘,一定要忘记天地万物,忘记自我,那就叫做返还自然了,也就是得道了。最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追求的就是返还自然,抱朴归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就是自然界有着自己的一定运行规律,这种自然美在庄子眼里才是真正的大美,大美,庄子因此强调“自然而然”的美,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这正是我们赏石理念的最高境界。
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两个观点。即抛开一切欲念使心灵纯净,不以物累,不受形役,万物融自身为一体,不分彼此,物我交融,才同与大道,回到自然本性与游心天地之间,也就是天人合一,才能达到至美的境界。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赏石观,确定了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本来就存在的美,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产生变化的美。你发现她与不发现她,她的大美都是不言而喻,无须争辩的存在着。印石的天然表象能诱导出人的审美意识,而人的审美意识也不期而然的与印石的天然表象相整合,这就是赏石的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质已经突破了人合与天的藩篱,要求忘记人,忘记我,忘记一切,我就是万物,我就是一切,突破了人与自然的从属地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天的合一,一个人就能代包容着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
赏石如果缺乏整体眼光,片面的纠缠于工精料细上,这就是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意强求天意的表现,应该从整体上下内外全方位的审视印石,看其作品是否具有灵气!
三:禅宗观念         
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影响中最深远的当属达摩东渡以来的禅宗文化,至六世慧能时期已经达到了顶峰。
“禅”就是慎独静思之意,静能入定,定能生慧,证悟自我心之本性。禅宗总爱把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禅宗从美学角度讲就是以圆为美的审美观,崇尚心物圆融于一体的境界。禅宗认为“物我为一”,这点与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点,禅宗追求“心物园融”。在禅宗看来,心与物,个体自性与宇宙共性本来就是圆融一体的。宇宙万物,大至山河大地湖泊,高山流水飞云,小到一花一木,一虫一鸟,一切的一切,各自的个体生命律动都是息息相通的。六祖慧能提出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的思想,就是以圆求圆审美的观念理念的具体表现.
禅宗思想影响和引领下的赏石观,由儒家的人合与天,道家的天人合一,上升到了一种空灵园融的境界,不再考虑天地人的存在,而是将自己完全和石头完全交融,和事物同呼吸,共吐纳。抛开一切,明心见性,洞察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审石之美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侧重于内心世界对石雕作品的感知上。
禅宗要求在审视艺术作品的节奏上要恬淡徐缓,凡品位高的作品,一定要具备气势高远旷达,或景色荒漠凄凉,或清幽闲雅,或疏远淡泊,或虚幻空灵,或静穆凝重,或空寞寂寥。
印石文化自明至今,各时代的审美标准和理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过去的对六德的要求折射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注重,所以对六德皆具的田黄和芙蓉石的情有独钟就不难理解了,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以润细见长的荔枝在印石界独领风骚,但我坚信,随着印石界人士不断增多,更多的文人参予,印石文化一定会与三家文化和书画等艺术的审美理念完全相接轨,将会诞生一个新时代观赏印石的全新理念

風逍逍 发表于 2010-3-4 01:15

看了楼主文章后,很期待图片。
感谢天目兄分享!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10-3-4 09:12

qq5qq5qq5

徐玮 发表于 2010-3-5 23:48

天目兄把儒家、道家、佛家观念的传统文化把赏石观念推向了更高层次,佩服佩服qq5qq5

cha23 发表于 2010-3-6 21:36

qq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家”文化与欣赏印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