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篇 尴尬生存
福厦泉漳VS城市化
在国内东部沿海的各省份中,福建的人口只3400多万,不及广东、江苏的一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只有五个省区没有百万人口大城市,福建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是福建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福建因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建成区的人口之和却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样是多山的日本,70% 以上的人口却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按国际上流行的理论,区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首位度应不低于区域人口的十分之一,即福建3400万人口,其唯一超百万人口的城市福州的城市人口应不低于340万,而事实上,福州只有150多万人。在福建,连厦门这样的著名城市,岛内市区人口还比不上四川、河南等内陆省一个不知名的地级,甚至县级市。于是,厦门GDP总量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一。
由于福、厦、泉三地经济总量在伯仲之间,在福建形成了三个“弱中心”。谁做地区“龙头”上,长期三地互不相让,形不成合力,甚至相互不满:福州人认为,是厦门人拖了福建的后腿——厦门税收上缴中央,但经济总量却记在福建的名下,使福建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诸优惠政策中失去颇多;泉州人埋怨福州人,为大不尊——作为省会城市连周边的宁德、南平都无法带动,已没有资格在经济发展中领导全省;而厦门人却认为福州人自已不行,又怕厦门抢了福州的风头,处处在为厦门人设限……如今的八闽经济群龙无首。
与国内成为珠三角、长三角龙头的广州、上海这些超大型都市比,福建不仅在都市人口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见大巫。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的福建,还只有福州、厦门两座“城市”,而且还只是“中小城市”。泉州在国内212个地级市中,GDP排在第三,晋江在国内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中GDP位居老六,算是一个有知名度的城市了,但城市化水平就一直无法如经济地位一样,上升到相应的高度,人们走在泉州街头总有些许身在县城的感觉。漳州的城市化,“水仙”还在“刺桐”后!至于福建的诸多“山区”地级市,有的,还不如其管辖下的县市。福鼎、福安就不会比地级市宁德差。
而高度城市化,不仅能扩大消费,反作用加速工业化进展,更是吸引高端人才的物质保障。用钱,泉州人可以花3亿元,使年广告收入5亿的CCTV-5,成了晋江产品发布台,让如李连杰、刘德华、赵微、周迅、王楠、孔令辉等,近百名中国最知名的影视体坛明星,甚至欧洲是“皇马”,为自己代言,而却无法使福建那“中国的院士之乡”,近100名的闽籍院士“荣归”故里,为家乡建设做尽心力。
福建如果不能加快充分都市,就无法比别人早日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福建目前的尴尬局面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
企业外逃VS空心化
如今在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中国城市里,现代企业,特别是重点创税企业,几乎成了当地经济的命脉。然而,在今天的福建,许多企业外移大规模外移,却成了决策者们的心头之痛。大概在1995年起,福建大大小小的企业就有外移行动。尤其是近两年,许多在福建较为著名的民企,几乎是毫不例外地选择外迁。
2002年,笔者在位于闽南德化中国最大家用耐热瓷生产商“冠福”采访时,厂方告诉笔者,他们厂已在上海浦东机场旁买了一块地,决定把物流中心迁到上海。笔者了解到,2004年初,福建省最大的洁具生产企业,福州诚福陶瓷有限公司,也决定在江苏镇江设立分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的,两家大型陶瓷企业的外移只是近几年福建企业外逃运动中的冰山一角。你看,福建业内老大的福耀、天香、龙工、浔兴、利嘉、运盛也迁往上海;实达、金源、泰禾则迁往北京;远东、金威甚至迁往香港……就连福州马尾开发区及至国内业界“天字一号”的企业――华映光电,也由于无法在马尾形成产业配套体系,只好到江苏吴江再投资8亿美元生产液晶显像管,与投资昆山的台商笔记本电脑厂家进行配套。听说,兴业银行也正准备将总部迁往上海,而新大陆也放言外移。
在福建的出走企业中,最多的当属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泉州市,据介绍,到2002年底,仅泉州一市就有23家民营企业外迁,占全省在外投资民营企业总数的1/4。在“迁徙”当中,这些泉州企业大部分都选择在上海落户,如恒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爱都制衣等企业把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企划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泉州迁往上海。
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量已达到250万人,其中在上海办企业的福建人达30万人,在北京注册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逾500亿元。自1995年始,福建人在20多个省市区成立商会70多个,会员人数达到1.5万,居全国第一。有业内人士测算,日益汹涌的企业外逃潮,已使福建数千亿元民间资金流外流,资金外流已经大于吸收的外资,给福建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企业外移,加上内在投资的不足,已使福建经济彻头彻尾地的空了心。
长珠雄起VS边缘化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一直以快速发展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然而,近几年由于人为的、地理的、交通的,诸多因素的作用,福建在沿海省份中已明显地落后了。上述福建企业与民间资本的大量“迁徙”,就是福建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群聚效应缺失的一个表现。
不过,福建经济多年来无法副沿海最早的开放省份之实,不是说福建经济发展已停滞,而是福建跟不上发展更快的长珠两三角洲等地区。晋江的发展速度在福建可以是绝无仅有的了。1992年当地财政收入还只有1个亿,可是到了2003却达到了27亿元,比2001年新增了11亿元,比2002年新增了7个亿。但是,如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所说,在省内比,晋江是飞速发展,但与更为发达的,排在全国前十位的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县市比,晋江就相对地显得落后了。据了解,这些发达三角洲地区的发达县市,经济发展有的是每年翻一番,少的也是以一年半翻一番的速度在膨胀,而闽南三角洲的明星县(市)晋江却只能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
在全国更为强劲的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甚至台湾经济“峰极”的合围中,福建经济呈“沉陷”之状,已从原来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举足轻重,变得无关紧要中被“边缘化”。2003年,虽然是福建经济自1998年以来发展最好一年,全省GDP总量4667.76亿,比上年增长11.4%,民间投资增幅达30%,但还是不能摆脱一个现实: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占全国经济的28%,长三角也占25%,而福建只占区区的4.5%。难怪,福建省省长卢展工也不无忧虑地指出,“福建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说福建已被“边缘化”,并非危言耸听。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名列全国第二,仅排在广东之后,然而从1996年开始,福建吸收外资开始每况愈下:1997年被江苏赶上;2000年,又被山东超过;2001年,弹凡之地的上海也迎头赶上,福建只好落到第五位。有数据表明,2002年,福建合同利用外资的增幅分别比江苏和浙江少94.1%和67.2%,实际利用外资江苏增长75.4%,浙江增长83.7%,福建却只有8.5%。
地区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是不是被大跨国公司遗忘。而作为在全国率先开放的沿海省份,福建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家落户我国的大背景下,只有61家,仅占全国的2%,落后于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天津、辽宁、山东和浙江,在国内仅排名第9。值得一提的是,就连与福建同宗同俗的台湾,也是舍近求远,纷纷向江苏、广东、上海转移投资。全国四大台商投资区,仅厦门就占了三个,但台资在整个福建的投资额还占不到全国的一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