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32
先从材料开始吧,首先准备好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
其中有几样是必须要事先用水浸泡,以达到软糯可口的目的。
另外一个就是果实类的东西要稍微在比糯米和红枣泡得更软,比如红豆和花生。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35
糯米一定要是浸泡过,这样蒸熟后比较容易里外透心,入口绵软。
蒸熟后一定要凉干待用,等冷却了后才可以熬粥,这样的话煮出来的粥才会可口紧俏有弹性。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38
花生我们都比较喜欢选用福建龙岩产的优质红衣花生。(普通花生也凑合)
其实主要是就要泡软,泡的时间要靠个人经验和口味习惯掌握。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39
荸荠倒是不用泡,洗净削皮待用。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45
莲籽和红枣是要泡的。
红枣浸泡不宜超过20分钟,以表面略有皱摺为好,这样煮好了也不至会烂,才能保证口感。
莲子正好相反,要泡到比较膨软,免的不利老人家牙口。如果老人不喜欢吃莲芯,就顺便一起去了。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46
莲籽和红枣是要泡的。
红枣浸泡不宜超过20分钟,以表面略有皱摺为好,这样煮好了也不至会烂,才能保证口感。
莲子正好相反,要泡到比较膨软,免的不利老人家牙口。如果老人不喜欢吃莲芯,就顺便一起去了。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48
黑芝麻不用泡,也不在熬粥的过程中添加,只是在煮好后撒一些在粥面,更多的是象征性的。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0:50
很重要的是红糖,我一般都是去传统老铺买红糖,那样很正宗。
不过现在的超市很方便,买回来的都是方块的,我用纱布包起来碾碎,压成粉状以后熬粥比较好。
这样粥的颜色会一致,不会有深有浅。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1:04
另外我家还有一个习惯,都会挑选几个大小差不多的鸭蛋(一般不用鸡蛋,福州民俗有讲究)。
用白水慢慢煮熟,然后淬冷水,待冷却后去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然有原因:
福州方言里鸭蛋比较镇惊且又代表太平。
另外新鲜禽蛋类煮熟后不容易去壳,容易和蛋表粘连,这样剥出来的蛋面不光滑,这在福州方言里叫“夹(念gā通尬)壳”,意为不顺利,处境困难暧昧。所以要用满火煮熟并淬冷水,剥的时候在在小心些,就很容易剥出清利光滑的蛋来。也让老人家有个好心情,寓意新年好光景。
经常有人说加醋或者盐来煮也很好剥壳,但是那难免会改变蛋的颜色和口味,所以我一直是使用这种总结出来的方法。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3-5 01:08
先把花生,红豆和莲子,连水一起倒入锅中,小火烧热。
然后加入红枣,等水开,加入糯米,这时候一定要柔和的搅动。
一来防止糯米粘锅,二来不能把东西搅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