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1shanghai 发表于 2009-2-17 17:11

石之缘

我与石头天生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在我的周边,好像始终有一股魔力把我和石头常常引到一起去:大约,我的祖上在浙东地区是有过几次迁徙的,而最终的定居点是在一个叫石家的村庄,整个村子里大部分的家庭都姓石。尽管离海不远,但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四周的高山都有黑褐色的巨石组成,从中流出的山泉清澈甘洌,聚在石塘里,呈天青和湖绿色,非常诱人。
山溪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大约它们是不能用作雕刻材料的。国学大师潘天寿先生也出生在这个山村,到过这里的山山水水,在它的主要画作里都有这片风景的描述,但从没有听他提到过那里的石头可以派什么艺术上的用场的。
村子里的石头应用非常普遍,到处铺设有石板路和石板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村头的“井塘”和都总庙前的石子路、石孔桥,它们都是些巨大的石板构造,由于都是古物,长年的洗刷使得它们表面的色泽、纹理都愈加地显露出温润、亲和与细腻。到了二十一世纪,大洋彼岸的盖茨、洛克菲勒家族们竟然打上了那些古代石板的主意:一个美国朋友就曾经找到我,兴奋地向我描绘半天,怎么去找世上最昂贵的石头去给他们国家最有钱的家庭装修浴室。对此,我淡淡地回应说:“当地的村民会要了你的命。”
1982年,我学校毕业被分配在上海第一家旅游涉外宾馆工艺品商店工作。在那里,我整天与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打交道,其中就有寿山石雕和印章纂刻柜台。印章的当家人是钱君匋先生门下,78年全国首届中青年纂刻大赛优胜奖获得者胡昌秋。84年,得到了由昌秋先生操刀的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枚印章---青田冻石牛钮属相章;
1992年,在我常驻西安唐城宾馆期间,有个朋友来找我,说成都招商国旅安总的弟弟来西安,希望我照顾,你能帮着安排吗?他是搞纂刻的。因为他说的这个安总,和我在厦门也有过一面之交,都圈内的,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说,那就过来一块住吧!这样,我认识了庆国,纂刻的一把好手,同时攻书法。他把各种各样的石头带到我面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希望认识西部一流艺术家的梦想。因唐城宾馆地处西安中国画院对面,来往的艺术家和名流很多。于是,我们结识了张杲、胡正伟、周华君等西部名家,拜会了何海霞并参加了他的海霞画廊在长安街上的揭幕仪式。以我当时所见的章料,包括庆国带来的和那些画家们所用的,都不像是我现在在平台上看到的这么漂亮的石头。可我相信,我在接受周华君讲解有关美学教育的第一堂课是在石头和印章上完成的。
从那时开始,我就走上了某种程度上的爱石之旅。

奇景谈 发表于 2009-2-17 17:20

qq5 qq5

victor1shanghai 发表于 2009-2-17 17:21

我手中最老的印章

大约成章于60年代初。原是我哥小学班主任的方章,丢在杂货堆里直到04年,庆国发现是一枚冻石,因表面损伤严重,深度打磨至马蹄墩型,小素古朴,甚是可爱。

victor1shanghai 发表于 2009-2-17 17:23

我手中最老的印章

我手中最老的印章

victor1shanghai 发表于 2009-2-17 17:24

我手中最老的印章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2-17 18:04

非常生动的完石简史。很感谢victor兄分享。

但是本着明珠不宜藏于椟匣的美德,怀着矛盾的心理建议victor兄:

如果兄能得闲,是不是考虑写一篇玩石历程。将以上简史分段,选择老兄认为有意义的事重点叙述。

这样既能更好的表达兄的独特见解,也能让石友们有更多的收获。

个人看法,请兄斟酌!
qq17

辽公居佳 发表于 2009-2-17 18:07

听课

cha23 发表于 2009-2-17 20:53

qq5

瑶琼 发表于 2009-2-17 21:25

好文章,期待继续m9 m11

倒着吃饺子 发表于 2009-2-17 21:38

m2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石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