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5-11 20:05
学习qq5qq5
执信堂 发表于 2009-5-10 22:45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qq17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5-11 20:06
qq5
千江月 发表于 2009-5-11 17:24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谢千版鼓励!m1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5-11 20:06
qq5qq5
小许 发表于 2009-5-11 18:05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qq17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5-11 20:08
其次在巧色。如果说巧思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巧色则是直接诉诸视觉的。巧色体现着传统文化对色彩的美学理解和追求。在寿山石文化中,色彩观念不是抽象的,往往与自然和现实生活的具体经验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例如,李红,艾叶绿,枇杷黄,杏黄,藕尖白,。。。不胜枚举。而且,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色彩观念,经过历史的代代相传,在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成一种社会习俗,如红色在中国民俗中就代表着喜庆,丰收。如这种民俗观念经过主流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提炼、加工,上升为理论形态,便具有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意义.如黄色代表高贵,甚至成为皇家专用(明黄),起先应是黄土地、黄种人的原始涵义,经过道家阴阳五行观念的演化,便成了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象征.白色因儒家"比德于玉"的文化教化,便成了士大夫、文人阶层忠贞、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因而获得精神层面的人生理想的意义.根据原石的基本色彩,艺师便可以确定与其蕴含相匹配的题材,创作出不同寓意的作品来。关键是读懂原石本身所蕴藏的鲜活生动的原生态的审美信息,以激发灵感。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5-11 20:09
取俏色大多遵循“随类敷彩”的原则,即俏色是对自然色彩作直接的反映,趣味在于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如有红巧,大多作寿桃,指日高升,龙戏珠,红运当头,醉酒等等。白巧则多刻云水纹。黑巧或深色膏杂往往用来刻树干,岩石以掩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敷彩,谓非妙也。”古代画家之所以逐渐舍色笔而尚墨笔,则是由于他们不斤斤于对象色彩的再现,而更多地着重在情景的结合,意境的表达。因此,从这个要求出发,俏色要融入到整个作品的意境中去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是巧到好处。否则,容易落入为巧而巧的俗套之中。
maxjin
发表于 2009-5-11 21:05
“取巧”首在相石,即依石头的形状,大小,纹理,颜色,甚至
瑕疵的分布来设计题材,以工配石。此“巧”为巧思,巧妙的构
思。画论中讲迁想妙得,其描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与雕刻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画家通常 ...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5-10 11:18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m2
缘随风
发表于 2009-5-12 10:38
听课
空界
发表于 2009-5-12 12:24
听课
/奕/
发表于 2009-5-12 18:11
学习中。qq5
空界
发表于 2009-5-13 11:36
再详细阅读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