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王玉玺
本帖最后由 空界 于 2009-11-9 15:15 编辑明清帝王玉玺
〈一〉
明终洪武一朝,共有御宝十七方。分别为:“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彰经史之宝”、“钦文之玺”和“丹符出验四方”。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德九年正月,皇宫内发生了一起大火,十七宝大部分被损毁。因此嘉靖十八年二月又进行补造。据《明世宗实录》记载,这次共补造十一枚御宝。计有“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邦之宝”。其中除“天子之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为洪武十七宝原有之外,其余七方都是新添置的。这样,掌于尚宝司中的御宝共计二十四方,以后再也没有改变,成为定制。
明代二十四宝“其文不同,各有所用”。如祭祀天地用“皇帝奉天之宝”,册封、赐劳用“皇帝行宝”,上尊号用“皇帝尊亲之宝”,发给一品至五品官的诰命用“制诰之宝”,发给六品至九品官的敕命用“敕命之宝”,奖励臣工用“广运之宝”,敕谕朝觐官员用“敬天勤民之宝”等等,制度相当完备。 二〉
康熙二十九年,《钦定大清会典》修成。其中记载当时共有御宝二十九方。内宫收贮六方,计有“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受命之宝”、“皇帝之宝”、“天子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内库收贮二十三方,分别为“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御前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表彰经史之宝”、“钦文之玺”、“丹符出验四方”、“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奉天法祖亲贤爱民”、“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综观二十九方御宝,除印文重复者外,共有二十六种。与明朝二十四宝相比,其中“奉天法祖亲贤爱民”、“敕正万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为清代新增。
乾隆皇帝发现康熙朝的《大清会典》记载御宝二十九方,但实际上,此时已达三十九方之多。乾隆十一年,乾隆帝对交泰殿所藏的前代三十九方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列,将御宝总数定为二十五方,仍旧贮藏交泰殿中,并制成宝谱。
“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
“大清奉天之宝”,以章奉若;
“大清嗣天子之宝”,以章继绳;
“皇帝之宝”,以布诏赦;
“皇帝之宝”,以肃法驾;
“天子之宝”,以祀百神;
“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
“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
“皇帝行宝”,以颁赐赍;
“皇帝信宝”,以徴戎伍;
“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
“制诰之宝”,以谕臣僚;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
“垂训之宝”,以扬国宪;
“命德之宝”,及奖忠良;
“钦文之玺”,以重文教;
“表彰经史之宝”,以崇古训;
“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
“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
“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
“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
“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
“广运之宝”,以谨封识。 (参见《清史稿》卷104)
乾隆帝厘定二十五宝之后,剩下的十四方御宝中,有四方乾隆人为“于义未当”,应当放在别的宫殿作为一般玉玺收贮。其余十方或属印文重复,或属清初诸帝使用过,不同于一般的珍玩古器,乾隆帝决定将其送往盛京皇宫内的凤凰楼中
收藏,即“盛京十宝”。
碧玉质“大清受命之宝”,蹲龙钮,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钮高二寸四分。
青玉质“皇帝之宝”,交龙钮,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钮高二寸七分。
碧玉质“皇帝之宝”,盘龙钮,方五寸,厚一寸八分,钮高三分。
檀香木质“皇帝之宝”,素钮,方三寸八分,厚六分,钮高五分。
金质“奉天之宝”,交龙钮,方三寸七分,厚九分,钮高二寸。
金质“天子之宝”,交龙钮,方三寸七分,厚九分,钮高二寸。
碧玉质“奉天法祖亲贤爱民”,交龙钮,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钮高二寸。
青玉质“丹符出验四方”,交龙钮,方四寸七分,厚二寸,钮高二寸二分。
青玉质“敕命之宝”,交龙钮,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钮高二寸五分。
金质“广运之宝”,交龙钮,方二寸四分,厚八分,钮高一寸五分。 qq5 qq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