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界
发表于 2009-11-11 20:05
莫高窟第419窟
莫高窟第419窟 隋
纵550厘米、横395厘米、高435厘米
第419窟位于石窟中部三层,洞窟为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窟,正壁(西壁)开龛,龛口略方,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画忍冬火焰背光,龛左右壁各画三弟子,龛顶呈一面披形,佛光两侧各画散花飞天三身。龛上塑出龛楣,画莲花化生和摩尼宝珠;采帛龙首龛梁,缠枝莲花龛柱。自北朝以来,龛梁尾部多塑龙首为饰,躯体蟠曲,张牙舞爪,形状凶猛,以示护法。龛外两侧面上部飞天及天宫栏墙以下,画维摩诘经变问疾品,左侧(南侧)为文殊师利菩萨,右侧(北侧)为维摩诘;以下两侧各画三弟子、三菩萨。龛下残存药叉。左(南壁)、右(北壁)、前(东壁)三壁上沿画飞天和天宫栏墙栏墙下有三角垂帐纹,以下画千佛、千佛以下画供养人、药叉。左、右壁的千佛中央各画有说法图一铺。
窟正壁彩绘富丽,色调热烈,彩塑的内容突破了早期一佛二菩萨的定形格式。主尊趺坐佛面相和整个形体丰满圆实,端坐作施无畏印,塑造手法概括,洗练并略带夸张;身着田相纹袈裟,质感厚重,衣纹仍作既有的阶梯式,但趋于简化。弟子和菩萨塑像都堪称杰作,他们虽同属佛的近侍,由于职司地位有别,道行等级不同,所以通常菩萨的形体略大于弟子。佛右侧的弟子阿难,双手托钵,足蹬高履,身穿百纳衣,外套朴素的袈裟,给人聪慧乖觉、年少俊雅之感,造型结构上略显头大,体格似在发育之中,圆润的脸庞流露着内在的淳朴,轻盈的姿态洋溢着孩童的天真,作者赋于阿难聪明少年所具有的斯文和潇洒的风度,兼有满面稚气而故作矜持的神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少年和尚的形象。左侧的弟子迦叶,则表现为一个历经苦修的高僧,他瘦瘠的脸庞显露着皱纹,深陷的眼窝滚动着一双混浊灰暗的眼睛,干瘪的嘴唇内有几粒稀疏的牙齿,一只手托着陈旧的瓦钵,一只手握拳举在嶙峋的胸前,这正是迦叶饱尝风霜、终身苦修的记述。他那顾盼流转的两眼,豁朗爽直的笑口,又仿佛表达他获得彻悟的欢愉心情。两旁的菩萨像亦是隋代菩萨的代表作,菩萨面相圆中显方,两眉相连,眼细鼻直,轮廓清晰,头大、肩宽、腿短,具有隋代造型特点。左手持麈尾搭肩上,右手下垂提净瓶,系观世音菩萨像。神情静谧含蓄,端丽庄重,表现出一种女性美。
窟顶后部平顶中央画弥勒上生经变,表现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场景。在五间歇山顶殿堂内,弥勒菩萨交脚坐须弥座上,两侧侍立二菩萨、四天王。殿堂外侧起重楼,高四层,内有诸天眷属奏乐、供养。再外侧画乘龙车的帝释天(右侧)和乘凤车的帝释天妃(左侧),周围有飞天,人非人簇拥随行,表现诸天神前往兜率天宫赴会,画面充满欢乐的气氛。帝释天以下画菩萨坐束腰莲座上,为跪在膝前的信士摩顶授记,两旁侍立供养菩萨三身,与之对称,左侧帝释天妃以下,亦画菩萨坐束腰莲座上,为思惟像,二供养菩萨侍立身旁。
空界
发表于 2009-11-11 20:05
迦叶、菩萨像 莫高窟第419窟西壁龛内北侧
空界
发表于 2009-11-11 20:06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纵720厘米、横601厘米、高440厘米
榆林窟位于瓜州县西南75公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踏实河东西两岸。第25窟坐落在东崖中部唐窟群中,形制颇有特点,主室呈方形,前室横长方形,甬道长而阔。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布局、人物造型和衣冠服饰,以及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来看,明显地继承了盛唐特点,从壁画中的古藏文题记和吐蕃人形象,此窟大致建造于吐蕃占领瓜州初期的中唐时期。
第25窟壁画除窟顶坍毁,前室和甬道为五代重修外,主室四壁均保存唐代原貌。主室前壁(西壁)门两侧为文殊、普贤变;右壁(南壁)为观无量寿经变;正壁(东壁)为八大菩萨曼荼罗;左壁(北壁)为弥勒经变。左壁的弥勒经变,以《弥勒下生成佛经》为依据绘制。画面的主体是弥勒三会。初会居中,成为画面的中心,未来佛弥勒置身于碧绿掩映的龙华树下,身后山石嶙峋,上方宝盖装饰华丽,法华林菩萨和大妙相菩萨左右胁侍,诸听法圣众、天龙八部围绕。弥勒面前右侧绘有转轮王,率众落发为僧的情景;左侧为佛母梵摩越王女,率领宫娥彩女,削发为尼的场面。画面的右侧为第二会,弥勒侧向坐,案上陈设袈裟,比丘静坐听法,案前有男剃度者,这是平民善财等正在受戒。画面的左侧为第三会,与第二会遥遥相对,案上陈设袈裟,比丘尼合什听法,前有落发后正在受洗礼的妇女。画面的其余空间,穿插绘有想象的弥勒世界的种种美妙事物。诸如道路平整、人寿绵长、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等,各种情景、故事,错落穿插绘在三会说法场面的周围,形成一幅内容详尽而又主次分明的宏伟构图。这铺弥勒经变,画风细腻,色彩绚丽,艺术造诣尤高,使弥勒世界在一片辽阔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展现了美妙的人间生活和神灵变幻的世界,不仅是吐蕃时期的艺术珍品,也是敦煌艺术系统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右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述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闍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闍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劝阻。阿闍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由是一心向佛。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正壁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居中为卢舍那佛,着菩萨装束。八大菩萨现存文殊、弥勒、地藏、虚空藏四尊,密教图像的出现,与不空大师河西传密教有密切关系。
前壁门两侧的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及其侍从,他们是释迦的协侍,文殊驾青狮,普贤乘白象,偕眷属悠然行进。文殊座下司驾御的昆仑奴,紧拉缰绳,其紧张的神态与意态闲适的菩萨形成对照。普贤座下的昆仑奴,则举棰驱赶大象,与遏制雄狮的文殊驭者一放一收,一进一退,从而取得变化统一、生动和谐的效果。
第25窟的壁画以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形象,表现虚幻的宗教境界,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动人心志”宣传效果,不愧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空界
发表于 2009-11-11 20:06
菩萨像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西侧
空界
发表于 2009-11-11 20:07
榆林窟第29窟 西夏
纵582厘米、横582厘米、高465厘米
此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的上层,覆斗顶形窟,创建于西夏,元代并补画窟顶壁画。窟室内不同程度的遭受烟熏。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
窟正壁(北壁)以佛说法图居中,两侧各画一铺水月观音,这是西夏时常绘制的观音像。画史载唐代名画家周昉“妙创水月之体”,然已无手迹可考。图中的观音菩萨坐金刚宝座之上,通体笼罩在一层半透明的圆光之中,陡增几分神秘的气氛,前有碧水、红莲,后倚奇峰、修竹,画面意境静谧深邃,将写实和想象与装饰融合为一体。
前壁(南壁)门两侧画供养人,其中左侧男供养人中以国师为首。国师在西夏享有崇高的地位,国师在床上坐方形须弥座,头戴山形云镂冠,穿袈裟,圆面丰颐,细眼小眸,右手屈举拈花。身后侍童擎华盖,床下十名弟子围绕礼拜供养,显示出国师的尊荣和神圣。紧接国师之后的三身男供养人,均头戴云镂冠,冠带后垂,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两侧有护髀,束带,着乌皮靴,属西夏武官服饰。面前均有西夏文榜题。跟随在第二身后面的儿童像,免冠,头顶秃发,反映出西夏人的秃发习俗,这身儿童像是画在纸上后剪下贴在窟壁上的。供养人后跟随的僮仆,二僮秃发,其一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着靴;另一窄短衫,斜纹细腿裤,着麻鞋。另一年长的僮仆,头挽英雄髻,穿短衫腿裤,着麻鞋,肩负长竿。他们衣着简朴,神态生动,是敦煌历代供养人画像中颇具个性,饶有兴味的画面。门右侧的女供养人像,前导者是一比丘尼,后随的女供养人,皆头戴桃形四樑冠,上饰花钗,着交领右衽团花窄袖衫,内着百褶裙,下着圆口尖钩鞋,双手合十,持花供养。身材修长,面形丰圆,形象丰腴而又挺拔、健美,为西夏贵族妇女的真实写照,为研究西夏党项妇女风貌及衣冠服饰发式,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窟右壁(东壁)从里到外绘药师经变、文殊变、金刚尊像。药师经变中药师佛端坐于台基上的大殿中,背光五色光焰四射。两侧殿内日光、月光二菩萨携弟子、眷属胁侍。台前阶下芳菲碧绿,菩萨、弟子、天众云集,药叉神将大步流星的前来赴会。宝池内莲花盛开,并有化生童子端坐花上,画面下沿云气缭绕,东方净土浮现云空。中间的文殊变,是一铺独具特色的变相,背景为耸立如壁的群峰,群峰之间一带云气逶迤而来,文殊与其眷属诸菩萨出现在云霭之上。文殊手握如意,半跏坐于狮背,头顶升起化佛。狮奴头戴尖顶双翼冠,须髯满腮,执棒揽辔牵狮。周围圣众,菩萨衣饰华美,形容姣好;天王顶盔贯甲,威风凛凛;童子载歌载舞,活泼喜悦。外侧的金刚像,作忿怒形,黄发蓬起直竖,束以花冠,三目,各种项饰、璎珞、环钏、花蔓严身,裸体,腰围虎皮,束带。尊像右手握三钴金刚杵高举,口中啖蛇,左手执蛇尾,金刚意为金中之精,至坚至利。金刚杵原为古印度的兵器,佛教作为智慧坚锐、断烦恼、伏恶魔的象征。手执金刚以护持神法者,称为金刚神。
窟左壁(西壁)从里至外绘阿弥陀经变、普贤变、金刚尊像。阿弥陀经变与对面药师经变构图相同,色彩浓丽厚重,较好地烘托出西方净土的美好和欢悦。中间的普贤变,画面与文殊变相仿,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道场示观,背景为山峦群峰。白象前后数名童子,在象前引路的童子最为生动,头有圆光,仅额上有一撮短发,身穿圆领短衫,下露光腚,脚蹬短袜麻鞋,双手合十、跳跃行进中回首顾望,显得格外稚气和天真。
就地方和民族特色而言,第29窟是榆林窟西夏意味最浓郁的一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窟。
空界
发表于 2009-11-11 20:07
普贤变部分 榆林29窟西壁中央
自在山人
发表于 2009-11-11 20:13
qq5
陈孝贤
发表于 2009-11-11 20:40
qq5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11 21:27
qq5
小许
发表于 2009-11-11 23:02
qq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