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二首
顾贞观
(其一)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末吾丁丑。
共些时、冻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来急翻行戌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这是一个被再三慨叹为“良朋爱友”、“一时佳话”(袁枚《随园诗话》)“昔人交谊之重如此”“昔人交谊之重如此”(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的动人故事。
词作者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卒于康熙年间,他与名士吴兆骞(qian)(字汉槎cha)是至情好友。顾贞观的上述两首词还得从吴兆骞遭遇的那一场的恶运说起。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网罗天下知识分子,从顺治三年又重新恢复了中国历代进行的科举考试。由于封建科举考试是直接为朝廷所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便总会有人企图通过科场达到“青云直上”和光耀祖宗、门第贴金的目的,种种科场腐败案也就相伴而生。江南名士吴兆骞生不逢时,碰上了清代最为罕见的一场科举案。顺治十四年,吴汉槎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因主考官作弊江南乡试放榜时,人们看到中举榜上有一些靠贿赂官员而上榜,于是两江士子哗然。那些落第士子们群集江南贡院门前抗议,并且将门上‘贡院’两个大字的‘贡’字中间加了一个‘四’字,改成了‘卖’字;‘院’字用纸贴去耳字旁,变成了‘完’字,于是‘贡院’就成了‘卖完’。顺治皇帝得知江南科场丑事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方犹、钱开宗考试官,俱革职,并速拿来京,严行详审。”为了鉴别案子真假,顺治皇帝决定亲自在北京主持复试该科江南中举的考生。参加复试者每人都身带刑具,考场两旁大兵列阵,杀气腾腾。每两名军士看守一位举人,气氛极其紧张。当时已值冬天,考场的举人们冻得浑身发抖,但也不敢吱声。复试时,二十四人被罚停会试;十四人因文理不能,革去举人;只有七十四人准许参加会试。顺治一看结果,认定江南乡试有假,于是便下令将方、钱二人立即正法,其“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另外十八人也受到“责板四十,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到黑龙江的古塔处分”。此案中本来并无吴兆骞什么事,但这位江南名士看不惯上朝如此愚弄考生,特别是当他走进考场,看到考场像刑场的感觉后,加上惊惧,便交了白卷。这下可激怒了顺治皇帝,也将吴汉槎的家产查抄,并与家人一起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且一去就是二十三年……。
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最令人恐怖的流放地,在清代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宁古塔”三个字成了当时官员和文人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因为这三字往往是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相联系的。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常常半道上就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在那里活下来的也是过着非人的苦难生活,几乎就没有人能够从那里出来。
顾贞观自一开始就悉力奔走以营救遇难之友。康熙十年冬,在北国古塔一个寒夜,江南名士吴汉槎万万没有想到在流放十八年的荒蛮之地见到了好友顾贞观,两人抱头痛哭。当下,顾贞观对吴汉槎许下诺言:五年之内,一定帮助好友重归江南故里,回到北京,他以词代书挥泪写下这篇双调《金缕曲》。多少年来,他多方奔走,倾心相救,但一介贫寒文士,有何力回天?但他发过誓要赎救朋友从苦难的宁古塔回来,让朋友在晚年过几天安定的日子,于是他想方设法,不惜放下所有做人的尊严,叩拜座座侯门为赎金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向皇帝说项才行啊,可这又谈何容易。为解救朋友,他两次入京,看来是有违家门的高风亮节(明亡后,其祖与父均殉节,兄舍弃一切隐逸于乡),还主动早早出仕,并设法结交一些要害人士,这应该都与解救朋友有关。但十几年过去了,事情却没有进展,因而每每念及,便痛心疾首。康熙十五年冬,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词中的那份对至爱亲朋的侠肝义胆,令人钦佩亦让人叹惋唏嘘。诚如陈迁焯《白雨斋词话》所评:“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千秋绝调也!”“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叮咛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真是肺腑之言。后来还是这两首词在救吴汉槎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词起第一句“季子平安否”季子你平安么?吴汉槎在兄弟三人中最小,故称之为季子。这是作者对朋友的问候,但却不是一般的浅浅之问,五个字里实在包含了太多的思念与关切,太多的焦虑与挚情。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即使你回来,这一生的坎坷与伤痛又怎堪回首。这“万事”,实难数尽,下面的词句就是这难以堪的“万事”中的大概方面: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关山万里,路途遥遥,谁来安慰与援助你呢?而且你家中母老子幼,又穷困潦倒。寥寥几句,使人读来心酸。
“记不起,从前杯酒。”从前诗酒相欢的朋友早已烟消难忆。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魑魅”,传说中的山泽鬼怪。““魑魅搏人”寓有小人陷害之意。“覆雨翻云”,形容人情反复无常。吴汉槎被流放宁古塔,或许出于同辈的陷害,故有此言。这句是说吴汉槎被魑魅魍魉的小人诬陷,无处伸冤,只能叹一声“应见惯”,哀一声“总输他”。
“冰与雪,周旋久。”日夜与宁古塔的冰天雪地周旋,而且时间很长。
上片表达的都是作者对朋友的至深的关切和同情。
下片是深情的安慰。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牛衣”是给牛御寒的覆盖物,一般用草或麻编成。牛衣在这里指粗衣野服。伤心之至,泪滴牛衣,但不可浸透,不要太消沉绝望,还要想开些。天涯处象吴汉槎这样流放边荒的人还有很多,但他毕竟还是全家骨肉团聚在一处,这也算是很难得的,还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此二句是劝说吴汉槎不要太难受,在无奈境地还要自我宽慰。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这就好比红颜多是命薄,好人总是磨难一样,红颜薄命,自古而然,不仅是今日有此事。这也是一种劝说朋友要学着在不平中寻找平衡的宽心话。
“只绝塞,苦寒难受。”绝塞,是指极远的边塞。顾贞观虽说在宽慰朋友,但想到朋友在极远的荒地边塞苦寒难当,便又是痛彻肺腑。他一定要救朋友脱离这样的苦难之地。于是很自然地又想到二十年前立下的“终相救”的誓言。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春秋楚国大夫伍子胥为避害被迫从楚国逃到吴国,他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我必存之”。后伍子胥引吴兵攻陷楚都,申包胥入秦求救兵,在秦廷前痛哭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国,秦国最终发兵救下了楚国。这里是作者借以表明自己一定要象申包胥实践要使楚国存的誓言那样,自己是一定要实践自己立下的“终相救”汉槎的诺言。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的意思是期望出现奇迹,救友而归。燕太子丹为人质被拘秦国,求归。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燕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曾以“乌头马角”比喻不可能实现之事。在这里的意思是,即使是困难重重也要营救你回来,一个“盼”字,表现了作者渴望奇迹出现的心情。作者在词中又一次信誓旦旦,要不惜一切拯救朋友回关。十七年的奔波,十七年的徒劳,他没有颓丧,没有放弃,他要像申包胥救楚国那样,哪怕乌头马角,也要救友回来。从词中“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句子看,顾贞观在朋友流放发配时已立誓营救,而且以此为终身使命!二十年为期,不再给自己留多少退路。
“置此札,君怀袖”,是化用古诗中的句子:“置君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意思是,你把这写着誓言的信收入怀袖之中让誓言的字迹不会磨灭,等着看吧,我一定要做到我说的。呵,想想吴季子何其不幸,平白遭冤,颠沛塞外,欲活不能,欲死不能;然而吴季子又何其大幸,平生得知己如此,虽重案在身,身处绝境,却时时在朋友的惦念与关怀之中。这不容置疑的“置此札,君怀袖”,念及便令人热泪潸然。
词的下篇作者写得更是动情至性,一句“我亦飘零久”,便淋淋漓漓地道尽了作者自别故友以来的境况。其实,天涯沦落,都是苦味缠身的同病人。贞观写此词是1676年冬天,冰天雪地,贞观时已四十岁,而妻新丧,挚友又远在塞外,真是千般挂念,万般感伤,还有更多的忿时痛世。多年营救仍无结果,朋友仍在边地受难,所以他又十分自责:“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这样的句子读之令人动容。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宿昔,从前。杜陵,指杜甫,这是以杜甫的晚年的憔悴消瘦喻作者自身。“曾不减,夜郎愁。”夜郎在此指李白,因为李白曾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这两句是说,当年,两人以文章词采而齐名,如今,憔悴消瘦也不相上下,犹如李白杜甫晚年那样穷愁潦倒、颠沛流离。
“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薄命长辞”是作者自悼亡妻,“知已别”指与吴汉槎长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远远地离开了,真是凄凉万分。当情深义重用生命作注脚时,生命反轻友情重。然而即便用生命作抵押也无济于事时,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凄凉了,几近惨烈。每读到此,我总仿佛看见一个清癯的身影,木立于溯风呼号的窗前,而后啜泣而呼:“问人生,到此凄否?”“千万恨,从君剖”然则凡此种种,又怎一个“恨”字了得?
但悲伤也好,忿懑也罢,顾贞观并没有让自己陷于绝望,因为他写信的目的是安慰季子,给季子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所以泪流尽后,贞观想到,在共同遭受冰霜摧折之后,人已如容易早凋的蒲和柳,这时候他深怕朋友因衰弱的身体撒手别他而去,于是嘱咐汉槎: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费神费心的词赋少作些,坚持着活下去才是最要紧的,这样,你与我在人世的心魂相守才成为可能。“但愿得,河清人寿。”此句是希望朋友能康强寿久,早日归来。大师里尔克有一句名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细细读来,梁汾要说的,又何尝不是这句话?
“言不尽,观顿首。”顿首,常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通用作同辈或下对上的敬礼。短小的词章书信说不尽心中所有,在此向你顿首。
此词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都十分巨大。感动了后来解救吴汉槎的关键人物纳兰容若。事情是这样的,顾贞观作此词不久,结识了当朝相国的儿子纳兰容若。二十二岁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但他对顾贞观提出解救朋友的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很是为难。顾贞观这时拿出他曾经写给流放的朋友的这一封思念吴汉槎而写的以词代书的书信,同样是情深义重之人的纳兰容若,一读之下泪倾如雨。他对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含泪点头应允了,他后来给顾贞观的词中有一句:“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说的就是这一次对顾贞观救友的承诺。后来,至情至义的纳兰果然信守诺言,与其父倾覆重金,上下打点,终于在承诺的最后一年(1681年)使吴汉槎活着回关。以纳兰相国公子、朝廷侍卫的身份,救赎吴季子尚需五年,可见此举成功有何等样的困难。若非“情义”二字,又哪有这一段伤心的佳话。
吴汉槎入关后,经过纳兰容若的住所,看见墙壁上书写着一行大字:“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放声大哭。吴汉槎的另一位朋友写诗道:“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是啊,这么多年,也只是他一个人从那样的地方回来,但这一万里归来的“匹马”,真把人间友情的力量负载足了。我读此词时也唏嘘感叹:顾贞观在凄风苦雨中对朋友拼死也不肯负恩的相救,纳兰容若一诺千斤重的情义,让人动容之余也让人嗟叹,这样的侠肝义胆而今安在哉?
有一句老话,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并不是以“古人的经验之谈”可以完全诠释得了的。曾经在一个车站的地摊上买到一本薄而旧的《明清诗词录》,坐在火车上读到这双调的《金缕曲》时,很是感动。同坐的一位老先生长叹一声说:“这词后有好多故事呢,金缕一曲在,后人莫言情啊。”当时并不知其中缘故,后来再读此词而知其事,想起老先生的话,不觉真有万千感慨了。
这段朋友之情是以性命相托的生死之情,非常地感人,但它体现的是友情的极致,顾贞观与吴汉槎那样的事件并不是经常可能发生的,所以它并不是日常生活大多数友情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