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一肚草堂 于 2009-1-15 17:33 发表
剛出的荔枝, 在極強光下才稍為看到蘿白絲. 曾在 沙龍引起了爭論, 請看下文.
一肚草堂
2009-01-15
石有絲好還是不好?
從物理學和光學的角度來看, 全透明的東西內, 如果有很微細的小孔聚集成一點, 就是石中的粉白點或是石工叫蚤卵的小點. 若是聚成一條條線的, 就是絲紋.
這一點草堂從未發表過, 對於物理學較了解的人會較易明白, 草堂曾經經歷過及驗証過類似的東西.
約在七八年前, 美國客戶有一只塑膠盒子, 設計上有一條"T"字形的骨位, 圍繞著盒子的邊界. 當模具在注塑機打開時, 盒子是半透明的, 過了兩秒鐘, 突然在"T'字形骨位最厚膠處, 產生一白點, 再於一秒鐘內, 像閃電的擴展成一圈白線.
每次都是發生相同情況在相同部位, 草堂用刀片將之切開, 用放大鏡細看, 表面是平滑的. 用刀再切或用幼砂紙磨去表面, 白線仍然存在. 觀看膠盒的外表, 並沒有因厚膠而收縮的現象, 因為模的表面較泠, 表面已凝固了, 不能從外向內收縮. 因此從內往外收縮, 而形成了很多非常微細的真空小泡, 聚在最厚膠的骨位裡面, 產生了一圈白線, 如是盒子不透明便會看不到.
印石的絲紋便是類似的微細真空小孔, 石質堅結的沒有, 石質細嫩或疏鬆的, 紋理會較多、較粗. 不透明的硬石看不到, 半透明的看得到, 越透明的越明顯. 石紋越明顯的石, 其石質越粗疏; 石質越好, 石紋越淡, 甚或沒有紋.
此原理較難明白, 前人亦未曾作此科學分析, 正如 小李子兄所說, 有絲的地方偏軟, 試刀便知, 也是為何草堂一貫主張用刀試石的原因.
站在礦物學來說, 有絲的石是內部結晶不綿密, 理論來說是一種毛病. 正如硯石用來磨墨, 凡是對下、發墨有幫助的名為[石品]; 凡是對下、發墨沒有幫助而令外觀更美麗的, 為大眾接受的, 被名為[花紋], 凡是對下、發墨沒有幫助, 而引致外觀不漂亮或是對磨墨有影響的, 一律視為[瑕疵].
印石來說, 如桃花點、硃砂點、魚腦凍等, 嚴格來說是石質不純、浸雜有其他成份, 由於對石質沒影響, 反令外觀更美麗、更令人喜愛, 被視為[石品].
如牛角凍、鱔草凍、蘿蔔絲等, 雖然不能令石頭更漂亮, 亦沒有不良影響, 反而可作石種鑑別的憑証. 因此亦為大眾所接受為[石品], 亦不當做[瑕疵].
金砂、金屬砂, 數量少而不影響篆刻, 起了美觀作用, 不被視為瑕疵, 若是數量太多、太大顆而對篆刻或美觀有影響, 一律視為瑕疵.
以上是大多數的收藏家和草堂對[石品]與[瑕疵]的定義, 亦是印石定價的部份參考標準.
荔枝凍1987年剛出產時, 質純色美, 因此迅速成名, 那時的荔枝是沒有絲或是只有淡淡的、若隱若現的絲紋, 當然也有少部份是有明顯絲紋的, 那時都當作粗石, 不敢拿出來見人. 如果將那時的荔枝凍與後期的粗荔枝放在一起, 肯定沒有人會買粗紋的荔枝.
過了年多, 所出產的石, 絲紋續漸越來越明顯, 石質亦越來越粗, 石質與早期的荔枝凍判若雲泥, 質優的荔枝早已絕產(1989年). 如果遇上了早期沒有絲的荔枝凍, 而認為沒有絲紋不是荔枝, 或是不敢購買, 是閣下因見識、功力不足而走寶, 並非閣下聰明過人.
看過 林飛大師那方著名作品, 三個裸女的荔枝凍方章, 便知甚麼是優質荔枝, 亦不要拿市場上的粗荔枝、假荔枝來談論荔枝凍, 因為後期的粗石已辱沒了荔枝的名聲. 可能有石友不同意草堂的觀點, 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老收藏家會同意草堂的觀點. 大家可以翻看 林碧英(已故)、林文舉、馮志傑等大師90年初的荔枝作品, 便可知草堂所言非謬, 草堂有數方沒絲及淡淡絲紋的荔枝凍便是1988年初至1989年所購買的, 又怎能說沒有絲紋不是荔枝? 亦不認同有絲的荔枝價格比沒有絲的貴.
一肚草堂
2007-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