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麓山石
收起左侧

问道于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字的尾笔过于尖锐而乏力.齐印虽常见尖头起收笔,但笔力(或刀力)是送至末稍的,兄这一笔显然力道未至,或许跟孤度也有一点关系.

石字右竖细而不挺,感觉用刀不坚决.

末学胡说,得罪处见谅.
发表于 2009-4-14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4-14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麓山石 好!感谢兄的信任,那我就直说了,我觉得兄学得很杂乱,没有取法一家,部分有明清习气,有的居然还有自己的习气,兄应该基本没写过篆书,学习明清不写篆书是很难学下去的,刀感还是有,但偏薄。我一个一个分析一下。
“德泉之印”法汉,但没有汉印的大气。
1、局部笔画偏于小巧,如“泉”字两脚向外扩张。
2、线条太硬。欠缺浑厚,其实这可以修改。
3、四个字不协调。
我做了一下修改,兄参考一下。
09041320541acd5f3676345a64.jpg
222.jpg
发表于 2009-4-14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鬼斧神工”应该是兄第一次刻古玺吧?整体气息差得太远。分析如下:
1、刻古玺对线条要求很高,一定要在刻了大量汉印后,使得线条有一定的浑厚感才去尝试古玺,那这角度看这枚印的线条就显得单薄,而且还有笔画一头粗一头细的习气,如“神”字四竖。
2、章法不对头,四个字之间没有关系,只是把它们按照大小排好。
3、“斧”字我看不懂。
4、“神”字的写法和其他字不协调,兄可参考我写的两种。
090413205581b2bbe2f779686f.jpg
发表于 2009-4-1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足”这种印章非常难刻,很讲究“印从书出”,里面的每根线的起收,线的行走过程都要和自己写篆书的运笔习惯联系起来,所以,这枚印的处理方法,我的建议就是:磨掉!直言,兄请谅!
09041320567e51328ef0212762.jpg
发表于 2009-4-14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文球手迹”取法徐三庚,徐印更讲求篆法,其篆书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印风即书风,因兄少写篆书,其中感受,兄写上一段时间徐三庚篆书自会明白。
另外,“袁”字的写法兄从何得来,感觉不对。
09041320567ef4343878797669.jpg
发表于 2009-4-14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一印中,“诗”字“寸”下一点很明显是自己的习气,“言”旁的处理也显得刻意了,不大方。我修改了一下,虽然还是板了,但相对大方些,兄参考一下!
090413205652a99b478e3c7743.jpg
诗意.jpg
发表于 2009-4-14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方以前刻的玺、汉、元朱请龙版指正。另请教龙版当代印坛学齐成功的有哪几位?各人特色是什么?
麓山石 发表于 2009-4-13 20:54

齐的东西兄还是先别去碰,太难了!善学者当代有刘彦湖、张树。还有谁我忘了,王镛是更善学者,有齐的东西还不让人看出来。这些人的特点网上都有,兄搜索一下做个了解就行了!直来直去,不当处请兄见谅!多交流!
发表于 2009-4-1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刀法拘谨了点,以龙版点评的为准。
总的说已经很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齐的东西兄还是先别去碰,太难了!善学者当代有刘彦湖、张树。还有谁我忘了,王镛是更善学者,有齐的东西还不让人看出来。这些人的特点网上都有,兄搜索一下做个了解就行了!直来直去,不当处请兄见谅!多交流!qq ...
龙锦营 发表于 2009-4-14 13:35 [/quot

为人挚诚 为学严谨 为师专业
我83年开始接触篆刻,作为业余爱好断断续续玩到现在。一味凭个人兴趣东模西仿,从专业的角度看确实为学不够严谨。以后有时间当系统学习,到时还请龙兄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5-4-18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