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27|回复: 10
收起左侧

孔子不喜欢孟子的推论(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不喜欢孟子,只是一种推论。孔子与孟子一直都被后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孔子被视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的学说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其实,孔子根本不知孟子为何许人。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一说前390年),孟子出世之时,孔子已去世百年左右,孔子与孟子从未有过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接触,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连说子思——孔子的孙子——喜欢或不喜欢孟子都有点玄。一直都说孟子是子思的门生,其实,孟子出世之时,子思也已去世多年。

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起,将他们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当然是有道理的。至少,他们都相当看重“仁义”二字。假如哪位国君因为财政困难而向孟子咨询,他也会像孔子那样劝说那位国君轻徭薄赋,改收十二税为十一税;假如哪天孟子回家看到马厩失火,他也会像孔子那样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就此而言,他们能够同气相求。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崇尚的三代之德也都无人赏识,他们只讲仁义不讲功利的主张也都很难推行。就此而言,他们可以同命相怜。

但我敢说,假如孟子也曾与颜回、子路同为孔门弟子,孔子不喜欢孟子。

孟子能言善辩,孔子不喜欢。你去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曾多次说到一个“佞”字。这个“佞”字,以后逐渐演变为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且与一个“奸”字结对,叫做“奸佞”,在孔子说那些话的时候,或者说,在孔子的那些话中,却只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意思。所谓“佞”者,也不过是能说会道或能言善辩而已。孟子偏偏摊上了这一条。尽管他自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实还是“好辩”的。不但好辩,而且雄辩;不但喜欢,而且擅长。辩,对于孟子来说,已可谓习以为常。

孟子率性而为,孔子不喜欢。在孔子那边,什么都要受礼的约束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所以,他在君主面前才那么诚惶诚恐,连大气都不敢出;所以,他才会称赞“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文王对暴君也能俯首称臣,“可谓至德也已矣”。孟子却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如他这般的“粪土当年万户侯”,难得孔子的青睐

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于他说的话,颜回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但他最喜欢的弟子还是颜回,颜回一死,他就大声疾呼“天丧予”;孔子说,一旦“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跟从他的可能只有子路一人,但他对子路还是多有不满。其个中原因,除了子路与冉求一起充当季氏家臣使他不快,还有两条便如上所述——子路是能言善辩,而且率性而为的。因此,孔子说他的这位孔门弟子,登堂而没有入室,除了胆子比他大,就没有别的长处。假如孟子也曾是孔门弟子,他在孔门之处境,未必就强于子路。

人是不可能复制的,尤其是有思想的人。即使像“孔孟”那样,虽有思想的某一方面之大同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但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他们之间还会有诸多不同。因为有“孔孟之道”一说而将孔子与孟子完全视为一体——某一特殊时期曾被称为“一丘之貉”——的思维应当束之高阁。孔子的所有毛病孟子未必都有;孟子的所有秉性也未必都来自孔子。颜回是被称为“复圣”的,如果细加考察,或许也能发现他与孔子之间的种种区别,哪能就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的孔夫子第二呢。

何况,人也根本没有必要复制,尤其是有思想的人。
发表于 2009-7-1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思想仁和礼 仁政 “仁义”“王道”这些他们是一样的~在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他们是相异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样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极为可贵的。
发表于 2009-7-1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样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极为可贵的。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7-19 23:06

很赞同  ,说的好!
发表于 2009-7-1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如果孟子能有机会在孔子身边,他会想子贡一样:初事师,师不如我;事师一年,与师比肩;三年,远不及师也。
如此说来,岂非可怜。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如果孟子能有机会在孔子身边,他会想子贡一样:初事师,师不如我;事师一年,与师比肩;三年,远不及师也。
如此说来,岂非可怜。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7-19 23:41

风版也来演义一番?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崇尚的三代之德也都无人赏识,他们只讲仁义不讲功利的主张也都很难推行。就此而言,他们可以同命相怜。
这是孔孟之道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往往被当作不合时宜的典型。
其实并不是不合时宜,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战国时代,国君们关心的是如何迅速强大起来,或者兼并别国,或者至少不被人兼并。所以,法家在这个时期大行其道。
孔孟之道不是为他们准备的,而是等待着大一统的历史机遇。
秦帝国的短命,同时也宣告了法家退出历史舞台。
因为法家只提供如何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没有提供为什么要这样的完备理论。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辉煌。
发表于 2009-7-20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版也来演义一番?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7-20 04:45


岂敢,岂敢,妙文有论,一时兴起,竟失了礼数,见谅,见谅!
静听王兄高论。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不喜欢孟子的,还有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新朝伊始,即颁行“十三经”,以教化天下。
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言论,让其大为光火,遂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不得配享。
由于以钱唐为代表的文臣们死谏,朱元璋不得不收回成命。但又令刘三吾删节“孟子”,将85条有碍的段落抹去,保留了170余条,成“孟子节义”一书。
发表于 2009-7-2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4-12-22 1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