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等级不容易,一系列的石性表现并不是能靠简单的等级划分的。
反而流传下来的划分方式有着它自己的优点:对于各矿的石性的各项指标,接触多了自然就心中有数了,也就容易做出判断。
打个比方:
玛瑙洞的石头大多在各方面的质素都高,偏偏就是稳定性不行,在现在的划分下,石种认定了是玛瑙洞,我们就很容易去决定取舍了---愿意冒以后裂开的风险(或者知道如何处理保护)的,就留;不愿意冒险的就放弃。
然而如果只按级别划分,我估计一块玛瑙洞的石头的分数不会太低(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是已经没有了玛瑙洞这一概念的,换言之就是大家都不清楚这是玛瑙洞),那么单凭这个分值,我们就有可能不知道开裂可能性极高的风险而选择收藏了这块石头了。
如果说可以把一系列性状量化成分值全部列出来,别说标准难以订立,即使定得了,难道每块石头后面跟一长串的分数吗?这些分数是不是又要有个所谓的“权威部门”来做呢?现在在石头的交流时基本上都是直接看到石头,然后判断石种,大概的石性就已经有底了;如果弄出这一大堆分数来,其中的猫腻又如何防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