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3|回复: 2
收起左侧

月饼诗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0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年的中秋月饼市场竞争都非常激烈,各商家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于是年年的月饼市场 “主旋律”都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发生变化。据调查,继去年月饼市场主打“健康、绿色”牌之后,今年“情感、文化”又成为了另一营销亮点。 以团圆、博爱、和谐、为情感灵魂,注重与消费者沟通,从而打造出情感丰富、文化深刻的月饼品牌形象。如现在一些已经推出的“桃李情”、“思亲月”、“儿女心”、 “慈孝于行”、“天道酬勤”、“师恩难忘” 等就是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带有浓重感情、文化特点的月饼相信在今年会有很好的市场反应。用产品传递一种美德,一种情感相信也是更多厂家所希望做到的。
诗词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诗词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感受不同的意境,下面摘录几首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从而转为应用。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 ”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到时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写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字元璋,襄阳人。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9-15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共赏
发表于 2010-9-24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欣赏楼主的原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4-6-1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