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年轻化”是个危险信号 作者:陈家兴
当下,“买房年轻化”已成为房地产领域的一个新名词。它带有某种指责意味,不少人认为年轻人盲目加入购房大军抬高了房价。尤其是与国外购房者年龄对比后,更容易让指责年轻人的阵容扩大。
如果不用大脑思考,只做简单的数字对比,当然会认为中国的年轻太彪悍。看看,美国人首次购房年龄为30岁,日本人和德国人为42岁,英国人在过去3年中则由33岁上升至37岁。独有中国人,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
让我们听听由此产生的各种质疑、批评:“买房结婚是病态畸形的社会现象”;“可怜今天的年轻人纠结拧巴,理想竟然是买房”;“年轻的一代,相当浮躁”······这显然是一些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式的批评,可以不予理睬。对“买房年轻化”的关注,也许不该集中在“年轻”二字上,而应聚焦于“买房”二字。其中的原因和趋向值得决策者高度警觉。
可以先以专家提供的德国住房情况为例,分析下中国的住房状况。德国房价10多年保持不变,自有住房率为42%,租赁住房率达到58%,年轻人中77%都是“租房族”。此外,政府还鼓励自建房、合作建房,打破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中国的住房情况与此大不相类,只做简单的数字对比,却可提示出当下中国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的异常。
其次,再以中国房价的“前世今生”来分折中国购房者年龄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的房价从每平方米几千元上涨至几万元,攀升了10倍。也正是在这10 多年间,中国的购房者从最初的中年人变为今天的年轻人。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购房者的年龄与房价成反比,房价越高,购房者年龄越低——若房价继续攀升,购房者的年龄也许会降到25岁、24岁。
第三,以购房者的观念与心态变化为例,分析中国人购房动力的变化。10年前,买房是“被转变观念”后的行动。那个时候,诸如房子越大越好的“大房子”观念;城里一套上班城外一套休假的“两套房”观念等甚嚣尘上。而如今,年轻人买房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高房价。在一路攀升的房价面前,任何理想与期望都替代不了现实的教育作用。当年,让多少人饮恨的是,正是因为理想与期望,正是相信社会对房价的批判,令他们在购房时犹疑,结果等多攒10万够首付加装修时,房价已上涨了100万。再不下手买房,几年过去,恐怕原本够买80平方米的钱就只够买一个卫生间了。
有人教育年轻人,“居者有其屋”不代表一定要房产,可以租房。但在现实环境下,这样的方案与“何不食肉糜”相类。谦租房、经济适用房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难以覆盖,市场租凭虽能解决总分年轻人的居住需求,但租金相对于他们可怜的收入而言并不是“吃素的”。现在最有效的解决为法,或许是由政府提供公共租凭住房,但问题是,公共租凭住房并没有体现价谦的公共性质,反倒成了与市场争利的一种模式。
由此看来,“买房年轻化”的实质就是房价的高企,是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缺位。试问,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还有几个年轻人坐得住?前路越来越窄,后路又被堵,唯有破釜沉舟才有获胜的希望。原本等35岁时再买房的,25岁就得动手;手中没有一点积蓄的,也必须啃老加银行按揭。于是,富有理想和未来的年轻人,生生被高房价绑架了,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债务,透支自己的青春、未来、前程、事业。一切美好的憧憬从此不再敢有,一切都必须服从于现实的、世俗的赚钱还贷。
也正因此,“买房年轻化”是一个危险信号。从经济层面看,它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越来越不健康;从社会层面看,“买房年轻化”继续发展下去,不但会透支年轻一代生活的幸福指数,还会透支整个社会的发展潜能,制约社会向前发展。决策者有必要抓住这个信号,用富有实效之举把房价真正降下来,将政府保障性住房发展下去,这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会真正健康、有序、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