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67|回复: 10
收起左侧

请问各位大侠判断寿山石已包浆的标准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4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各位大侠怎么对各个石种的寿山石进行包浆?判断包浆已完成的标准是什么?谢谢,
发表于 2006-10-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裂的缝象是被糊住了!石头穿了衣副!</P>
发表于 2006-10-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9.gif"><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9.gif">希望行家能予以文字表述!!!<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8.gif"><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8.gif">直观的只能看看实物啦!!!比如这件原来很通透的白高山手件把玩几年后成这样的啦!!也无需上油养了。。。。 <A href="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5/20061052113418181.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5/20061052113418181.jpg" border=0></A><BR><BR>
发表于 2006-10-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P>补图</P><A href="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5/20061052115009394.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5/20061052115009394.jpg" border=0></A><BR><BR>
发表于 2006-10-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浆就不要上油啊,学习
发表于 2006-10-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面温润,滑,腻。
 楼主| 发表于 2006-10-6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各位<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gif">
发表于 2006-10-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P>此石吃油了</P>
发表于 2006-10-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包浆是油脂的浸润,但不是泡出来的.一般是黄褐色的.或者是很温和的光泽.</P>
<P>这个荔枝下部黄色的就是包浆</P>
<P>&nbsp;</P><A href="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6/20061062016288221.jpg" target=_blank></A><BR><BR><A href="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6/20061062017276367.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6/20061062017276367.jpg" border=0></A><BR><BR>
发表于 2006-10-6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P>也谈古玩的“包浆”(转)</P>
<P>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BR><BR>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BR><BR>  直至现在,还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BR><BR>  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BR><BR>  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BR><BR>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BR><BR>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BR><BR>  正因为如此,一般初学收藏的人,不要轻信有的书上所说:“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辨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之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BR><BR>  学会看包浆,只是识别器物新旧手段之一,而且对木器类古玩比较明显有用。要鉴别其它器物,比如瓷器,还要从底足、釉色、胎骨、图案、纹饰、旧痕等多方面去判别。<BR><BR>  笔者就见到过有些瓷器,不知是否放在橱柜里的原因,常年不见天日,也无需去擦拭灰尘,不要说毫无包浆可言,连底足和釉色也新得可以,但却是“的板”的老东西。<BR><BR>  在古玩界有这么一段趣事: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因日不敷出,靠典当度日。1924年春,盐业银行把一些逾期未能赎回的古玩进行封货拍卖。在这批货中,就有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但这批官窑珍品,竟然令许多古玩店老板不敢接货。原因是这批东西新得出奇,手感底部还有毛刺扎手。如果是康熙时的东西,到那时算来已有近三百年了,底部早应磨得十分光滑,怎么可能还有毛刺?更别说什么“包浆”了,因此认定是刚出窑的新货。当时,只有一个叫张云碉的,一看胎釉、二听声音、三掂分量,认定这是康熙官窑珍品。<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BA%F3%C0%B4" target=_blank>后来</A>,知道底细的人,解开了这谜底,原来这批东西从<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BE%B0%B5%C2%D5%F2" target=_blank>景德镇</A>运到北京,一直放在内务府库房,后来抵押到盐业银行,还从来没有开过封,依然是300年前的原包装……<BR><BR>  因此,“只要学会看包浆,就能识别器物的新旧”这话,有点绝对。尤其是还能“推断年月之长短”,更是言过其实了。<BR><BR>  古玩鉴别的学问深得很,不可能那么简单。再说,什么都不是绝对的,绝对了就不是真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4-12-22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