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4:45

很好的讨论帖qq5
千江月 发表于 2010-5-3 12:36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千版关注.
我引发这个讨论,是缘于一位篆刻家朋友的一条短信.他短信的大意是:闲来翻看印谱,发现前人——从秦汉到明清——用印其实都不大(大印也有,量少),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是追求大印呢?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5:15

听前辈们说,当年台湾石商从福州收购荔枝洞的时候,先将原石统一切成3*3的印章,装箱运回台湾。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5:17

听前辈们说,当年台湾石商收购田黄的时候,将各种田黄摆件平台去尾,切成印章运回台湾。现在看来,以克论价的田黄如此损耗,是对还是错?

白头老 发表于 2010-5-3 15:43


白头佬 兄收印章有个底线,不知有没有上线?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4:40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哈哈,上线不是大小的问题
是口袋里的米米问题:)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10-5-3 15:44

所以说这已经不是文房四宝里的印了
只不过是一种有着印形的摆件而已
白头老 发表于 2010-5-3 10:11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最早青铜器是礼制重器。后来其型制和纹饰成为玉器,瓷器等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凝重威严的内涵亦演变为装饰性的情趣。同样,大印演变为印型装饰品,已不复为单纯施篆的载体,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算民族文化趣味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白头老 发表于 2010-5-3 15:47


同意,现在的印章,的确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文房,而成为了单纯的赏玩物件.那么,是双手捧着五六公分的大章还是单手握着2.5左右的印章更好玩一些呢?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4:34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是五六公分以下,这个我觉得各有风味吧:)
就象哪个论坛里的朋友问,林先生雕的是独熊好,还是群能好,同样的道理

但如果是一吨的那种,要抱着玩和握着比较~~~~~~~那俺就不说了~~~~m12

白头老 发表于 2010-5-3 15:51

本帖最后由 白头老 于 2010-5-3 15:53 编辑

听前辈们说,当年台湾石商收购田黄的时候,将各种田黄摆件平台去尾,切成印章运回台湾。现在看来,以克论价的田黄如此损耗,是对还是错?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5:17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没玩过田黄和荔枝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以我能承担的价格能买到的估计只有蚕豆大小
所以不如玩些别的,至少有点章形~~~~~~

但我个人以一个新手的感觉来看
为了田黄的保值,雕一些可有可无的薄意
实在不是件好的事

白头老 发表于 2010-5-3 15:57


谢谢千版关注.
我引发这个讨论,是缘于一位篆刻家朋友的一条短信.他短信的大意是:闲来翻看印谱,发现前人——从秦汉到明清——用印其实都不大(大印也有,量少),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是追求大印呢?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4:45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应该不是单纯追求的问题吧
一来是材料的问题,二个是人为的划分等级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5:58


最早青铜器是礼制重器。后来其型制和纹饰成为玉器,瓷器等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凝重威严的内涵亦演变为装饰性的情趣。同样,大印演变为印型装饰品,已不复为单纯施篆的载体,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算民 ...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10-5-3 15:44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林泉高致兄的见解的确不一般。
这个话题似乎可以归结为:
追求大章的根本原因是审美情趣的改变亦或是利益所趋?

古窦 发表于 2010-5-3 16:07

假如忽略价格的因素,同样材质的石头,一个是五公分的大章,和四个2.5公分的“小”章,我可能会选择后者。如果凑刀成印,显然后者使用范围更广,更实用一些;如果单纯赏玩,后者也更适于把玩——毕竟捧着个5公分的大章不是件轻松的事。

同样忽略了价格的因素,您又会作何选择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印章大小的探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