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風逍逍 于 2008-9-6 01:37 发表 
我相信将来人人都会喜欢后者!
当常人的智慧,不足以平静的透过现象看待一件事物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只能依靠时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问题在不断地考问着不同时期的人们.
先引荀子里的一段对话,可能会对我们的思考有所裨益: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可能孔子所言更多的是从人格修养去考虑,而不是纯审美的角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理念对于审美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植根于其中,审美才可能蕴藉充溢,生气灵动;若游离于其外,则必流于苍白空泛,肤浅浮华.只不过由于历史的积淀,巳在我们的精神品格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以一种直觉式的审美形式出现而已.寿山石以"六德"(芙蓉石尤以似玉非玉)昭示着这个一脉相承的审美取向.
多元化的社会意味着多向性的选择.萨特说,存在即选择.那么,我们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