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就要谈谈印(当然,对印文化我所知有限,如果有什么错谬,请方家斧正):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至汉朝,将军印称“章”。唐时称为“宝”。 
历代:“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开始,官印就象征权力。同时期的常印主要是简牍封发,并作信验。也就是说,印的出现就是为了“权”和“信”! 
 
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本贴印的发展历史进行到元的时候谈及呢? 
因为元朝在印史上具备有划时代的纪年作用。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甚至是黄金、白银等铸造,以及用玉为材。 
 
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软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其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 
自此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 
在寿山石上篆刻,便于文人自行奏刀,能表达出那种斑驳淋漓秦汉印风。 
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出了“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的评价! 
 
到了清朝,基本就确立了主流印石材料。 
不仅是因其他易于受刀,善于追秦仿汉。寿山石在受泥,把玩手感,于人相亲方面也是傲然不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