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林泉高致
收起左侧

历史的回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读”马纽是让我心旌摇动的佳作之一!
引重致远,马之职也。
马的形象就以运动为其本质。奔马自不必说了,立马有走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势。
“乾隆鴛錦雲章之三讀”表现的正是将起未起的一刹那:前腿一跪 ...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10-2-23 09:35

体现在人身上则是种至性至情的流露,一种对天然的推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風逍逍 于 2010-3-2 09:54 编辑

49#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大哥好,感谢您对本版的支持。
讨论是好事,尤其是与像您这样热心真诚前辈学习更是我们的运气。就王大哥的回帖,我也说说我的看法,说的不对的,还请大家多指教。

每个人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都会在产生变化,变化本身无所谓对错先后。造成变化的导因可能比变化本身更重要。

国文很精妙,有褒固有贬,但精妙的是褒与贬之间的关系:褒贬可以相互依存,也可以独立存在。
例如:【好】和【坏】既可相互关联而陪衬形容,也可以独立使用。

对【古拙】这个词,我想古来就有对他理解,因为没有一个朝代是横空出世的,总有比之更古之古,不过如果执着于【古】字,难免思路狭窄。
隋人李谔有云:“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可能很能说明【古拙】。
如果说【古拙】是赞美,且是强烈的赞美,我并不认同。不过这不妨碍【古拙】有他的“反义词”(姑且这样称呼,好应题作答);南朝锺嵘有云:“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 【轻薄】这个有出处的“反义词”我想可能要更贴意些。
【轻薄】与【浅薄】是近意词,如果用今日的语言习惯,二者都可以充当【古拙】的“反义词”。
至于【今巧】我倒不认为是反义词,这恰恰是今人的一种进步和特长。当然,这是在牺牲了【古拙】为代价后迎合“潮流”激进的必然产物。
如果一定要把【古拙】和【今巧】做一个联系的话,也可以从书中找出星点;明人李贽:“侯生笔画不如念菴先生婉媚,而古拙逈别。”
由此可得:【今巧】近意【婉媚】,婉媚既是中性词,而在与【古拙】对应后又略带贬义,我想这也是国文精妙之处吧。

综上所描,我把这些问题的圈子再缩小一些:
古拙:重在形制古朴与造意素雅,淡然而深邃,若依君子之物。
与其形成对比的可是浅薄,婉媚。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有说的不对的,请大家指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49#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大哥好,感谢您对本版的支持。
讨论是好事,尤其是与像您这样热心真诚前辈学习更是我们的运气。就王大哥的回帖,我也说说我的看法,说的不对的,还请大家多指教。

每个人对许多事物的 ...
風逍逍 发表于 2010-3-2 09:50


风版所言极是。任何一种事物,或为物理,或为精神,分析到最后的止境必然要归根结底反求之于形而上万物的本来。
“古拙”应就是对这种形而上的追求。言语应无褒贬,处在何种角度、何种环境来说,现之“今巧”与未之“古拙”某种意义上说应无二致,追求的都是“质”。
浅见,贻笑大方。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10-3-2 12:19 编辑
不敢赐教,真心请教
对于工艺问题我始终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无他,就自身感受而言发现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要命的是根本说不清这种变化的来龙去脉....
先举一个例子向诸位讨教:
...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0-3-1 13:13

王大哥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幽默,本身就是“拙”的自然流露。因为“拙”的真意就是不逞才,不使气,自然天真。
中国古代许多的概念范畴,不象语言分析学派要求的那样清晰明白,有着混沌性和模糊性,甚至易生歧义。这种特征既体现了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东方人的情感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古代的概念范畴将智慧与情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不可言传,只可根据语境去意会。换言之,是要求体验式的,而不只是理解式的。
“拙”与“简”“雅”“淡”等概念一样,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或者说,“拙”“简”“雅”“淡”是同一层面的概念,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说明同一对象---美。中国文人似乎不喜欢用“美”或“漂亮”来表达他们对于艺术的感受,而喜欢用“气韵”“意境”“自然”“天真”“朴拙”“古雅”等等。。。
现在来说“拙”。拙之所以常与古组词,很大程度上是远古先民的原始艺术的稚拙之美造成的。原始艺术描写的题材相当单纯,运用媒介的技法还不够成熟,其构图布局也欠完整。但其创作意图诚挚,通过简单粗率的造型,反映了生命的真实。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所绘人体舞蹈,鱼纹,羊纹等,便具有这种风格。因此,古人的生拙是由于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之间的差距,乃历史条件所限制而造成的。魏晋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都与彩陶图纹一样,非有意为之。但文人传统的古拙则有所不同,是从敛约之为雅和中和之为美的理念出发,力图裁损精力,消除霸气,有意为之的。
当然文人追求古拙,也有人工之拙与自然之拙的区别。那种脱离内容,惟务笔墨技法和艺术形式,“如新妇梳妆,百般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在这里,拙与巧是相对立的。巧是造作,故为姿态。明代书家傅山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无安排。”古拙与巧媚是相对的。“生则无莽气,故文,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拙以天真稚拙为美,却是工而后拙。“笔势峥嵘,文采绚炼,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林泉版主添张图,很喜欢的一对章。

59564
小许 发表于 2010-3-1 13:51

首先感谢楼上诸君不吝赐教
容某细细体会慢慢消化....
其次借用小许版主的这张石图,敢请诸君与20楼的那张石图对比指教如何理解古之‘拙’和今之‘艺’....
特别说明:借用这两张图只是因为我手中皆有类似的石头【与其极其相似】,无奈本人拍照水平仅次于一般,故不敢为其写真怕玷污了石头,所以暂时斗胆借用。
日后有机会定当将自己数百枚印章之陋藏请如喻总之高人逐一拍照后献丑给诸位方家批讲。
如有得罪还望石主宽恕则个。
发表于 2010-3-2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平早期臨摹清工的作品。
006.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軀擺動與前肢著點,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007.JPG
发表于 2010-3-2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從開臉中,我們又感受到了什麼?
009.JPG
发表于 2010-3-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是臨摹的原件,只是百年後,這隻古獸有了爬到媽媽背上嬉鬧的頑皮孩子。
srimg700_3.jpg
发表于 2010-3-3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平早期臨摹清工的作品。
阿毅 发表于 2010-3-2 23:40

哇塞,口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4-5-9 15: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