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江月
收起左侧

闲话掘性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7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P>谈笑兄,醉石兄:二位所言极是。人们的审美观点常常带有时代的影子和个人的色彩,或许,他们一个是养鸽子的,一个爱吃荔枝哈。俺嘛,喜欢这个过程。</P>
<P>不过,好象现在市面也流行荔枝皮的面料做的,比如包啊,鞋啊什么的哈<IMG src="../../images/Emotions/26.gif"><IMG src="../../images/Emotions/26.gif"></P>
发表于 2006-10-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P>无论怎么争论,我觉得,好东西就是好东西,大家所争论的东西的确有其绝妙的地方,这样才的确值得大家去研究。无论结果怎么样,都不影响大家对所争论物品的喜爱。<IMG src="../../images/Emotions/17.gif"></P>
发表于 2006-10-9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同上荔枝我爱吃鸽子我也爱!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P>
原帖由&nbsp;<EM>武汉石痴</EM>&nbsp;于&nbsp;2006-10-9 19:08:40&nbsp;发表<BR>哈哈~~同上荔枝我爱吃鸽子我也爱!哈哈~~
</P>
<P>武汉兄有博爱的精神哈~~<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26.gif"></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nbsp;<EM>cq123</EM>&nbsp;于&nbsp;2006-10-7 20:01:44&nbsp;发表<BR>
<P>无论怎么争论,我觉得,好东西就是好东西,大家所争论的东西的确有其绝妙的地方,这样才的确值得大家去研究。无论结果怎么样,都不影响大家对所争论物品的喜爱。<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7.gif"></P>
<P>
</P>
<P>cq兄所言极是。作为收藏,我们需要萝卜青菜;而在战略角度,我们则需要考虑大众化的审美和藏家的从众性,以及某种石质可能产生的后期变化,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珍稀程度,甚至后期的可代替性预测等等。</P>
发表于 2006-10-1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P>那几张鸽子眼虽然看着挺吓人,不过还是清晰地展现了鸽眼中红砂的形态,原来跟石中朱砂的形态如此接近,看来鸽眼砂大概就是指砂砾较明显、颗粒分明再加上玻璃底吧。把那几张鸽眼图片的局部弄下来,肯定分不清到底是鸽眼上的还是石头上的。</P>
<P>不过鹿目一词,各位仁兄都没有提及,到底鹿目的命名是从何而来呢?是否也隐含着一只眼睛?</P>
发表于 2006-10-1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再补充一句,俺理解白水滤丹砂一句,白水大概与清水的区别不是很大,何况任何石头的玻璃底也无法达到清水的形态,白水应该是稍带浑浊的清水吧,或者说是放进朱砂的清水;丹砂也没有什么可较真的,只能说比较鲜艳的、浓烈的红色砂;倒是这个滤字值得推敲,为啥不叫浮、不叫化、不叫融、不叫洗。通过观察鸽眼图片,俺倒对这个滤字有了几分体会,从字面理解这句话,就是用水把朱砂过滤,就好象淘米一样,让米都沉淀在水底,或者像黄河流域打水喝的人,都要把水倒进水缸中沉淀一下,才能从水表面饮用,等于是把清水从浑浊的物体中过滤出来。再对照鸽眼图片,大家发现没,鸽眼中的红砂不是处在表面,而是在一层透明的物质之下,距离表面还有一段距离,回忆以往所见朱砂,大多砂都挤至表面,即便是玻璃底,也很难体会到玻璃底的纯净、透明。而如果有一块玻璃底很明显,表层充满空间凝固感的朱砂,那一定会被当作上品。仔细描述一下,就是朱砂颗粒明显且饱满,并且沉于玻璃底儿下,被玻璃底包裹着,带有浸泡感的朱砂形态。这大概就是鸽眼砂吧。
发表于 2006-10-1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市场上的真假难辩?</P>
<P>谁有经验?</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笑兄:鹿目的名字也就是与马背鸡母鲎箕等相似,没什么特别的含义,这类名字在寿山石中是最常用的。兄对“滤”字很关注,但事实上“白水”与“铢铢”也是同样重要的,不可轻易放过。“白水”简单的说就是白底,它是寿山石品相的根本,它在颜色的对比效应,以及后期的变化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这个话题说来话长,有机缘再聊。<BR>说到“滤”字,我非常赞同谈兄的观点,滤确实很重要,就是表面要有玻璃地,才能产生“滤”的视觉效应。同时,这种视觉效果需要“底”做衬托,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引谈兄淘米之例,因为有缸底,所以米才能沉住。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些“铢”形类似鸽眼的丹砂沉积于白色或类似白色的缸底,那就是“鸽眼”砂了。<BR>问题是,那表层玻璃地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把它比做田黄的皮,那么这层玻璃皮理论上不具有地质的成因,甚至不具备后期实际的操作意义。<BR>这层玻璃皮,它的来源应该是后期形成的。事实上,它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实现,比如磨光,它可以在石头的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类似玻璃的质感,其光泽与玻璃也极相似。当然,这种效果在越不透的石头上越明显。把那颗鹿目稍稍磨光后,表面的光泽就让丹砂沉了下去。我们似乎透过漂浮着杂质的水面,看到沉积于水底下的丹砂,而丹砂的周围,则充盈着白水。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20/20061020040377118.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upload/2006-10/20/20061020040377118.jpg" border=0></A><B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寿山石交流平台

GMT+8, 2025-1-5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