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size=3><B><A name=4></A>4、元、明的寿山石雕</B></FONT></P>
<P> 元、明之交,著名画家王冕首创以花乳石作为印章材料,改变了我国历来以铜玉为印材的传统。因为寿山石“洁净如玉,柔而易攻”,遂成为最佳的印材之一。独特的石钮装饰雕刻艺术,也随着石章的出现而面世。而且由于文人的喜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印信的要求,石章在民间广泛发展,石章雕刻艺术日臻精进,闻名于世的篆刻家和印章雕刻家亦应运而生。<BR> 关于元时的寿山石雕情况,今日已不可考。唯明时尚有不多的实物、资料可见。清同治年间修葺闽南“林李少宗祠”时,出土了明李卓吾先生的两枚遗印,一镌白文“李贽”(现藏泉州市文管会)。石为灰白色的寿山柳坪石,印宽3.4厘米,高7.3厘米.于平台上刻单狮钮,侧首蹲坐,神态淳朴,从中可以窥见明工制钮风格.福州民间收藏有一枚明刻“天官赐福”印章,造型简陋,形体粗犷,刀法直线刻划,人物脸部手脚只略加表现。印章边上浅雕山水、花鸟,如民间剪纸画,既不婉转,又无韵味。至于圆雕情况,197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三号卷首插图,曾载一件题为《曙光》(原名《如日之升》)的寿山石雕,评介文字写道:“刀法高古,皴法雅洁,布置深邃,石质温润,颇有宋元画意。”并判定此雕为明以前的作品,圆雕作品也有如此特点。1984年台湾出版一册《中国文物·雕刻》,其中亦推出一件寿山石雕《三山紫微堂》,注明为明时作品,高5厘米,宽8.5厘米,在自然形的石材上用高浮雕法刻群鹅、山水,技法初见精熟。福州博物馆收藏一方半山芙蓉印章《梅》,系明末的薄意刻品。腊梅从上到下,利用红黄色作巧色安排,运用浅浮雕刀法,上部梅枝刻得尚通透,但不够精细。此是早期的薄意雕刻的典型作品,显得精糙。究其原因,因为元明石章的兴趣,是以篆刻作为主要的施艺点,印钮和印章四周的雕刻是次要的,仅作一点装饰的作用,尚未作为一种独立的雕刻艺术加以表现。</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