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赏玩寿山石的过程中,不能沉迷于石头的自然属性,妄执于此。要学会“返身而诚”。在质色与自我的灵性之间流连往返(“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品味其中的文化蕴涵,寄托自己的至情至性,是乃真趣,是乃真乐!
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包罗万象。我们要疏理出其中的概念和结构,不妨先寻找到一切由之出发的逻辑起点。
与客观论不同,我们的逻辑起点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返身而诚”的主体自身。因为文化是主体——处于一定历史环境中的人——创造的过程和结果。主体的需要便成为这种创造活动的动力。我们从主体的需要——最原始,最简单,最单纯的事实——出发来考察整个印石文化。这既是发生学的起点,也是我们思维的起点,历史与逻辑在这里达到了统一。
印石的何种功能契合了我们的需要呢?
第一,实用功能。能治印,无疑是印石最基本的功能。正是这种最基本的功能,文化的演化才成为可能,进而由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审美功能。因柔而易攻,便于奏刀的特性,印石成为文人寄托情怀,抒发胸臆的载体,刻印便升华为篆刻艺术。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往复,生长老死的绵延中得到"观吾生,观其生"的风度和境界.而且把这种宇宙情调、生命情怀具体贯注到日常生活各个层面中去,贯注到形而下的器(将周围的生活用具转化为文玩雅器),并寄寓着个人人格的精神追求,成为我们对章的形式感和质地标准的审美底蕴。
第三,收藏功能。文化(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需要教化,以获得共时性的普遍认同。作为文化的物化形态,藏品的目的和意义是让不同时代的人们享有同时性的体验。同时性不同于共时性,同时性强调观赏者的参与和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