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似玉非玉”,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思想。<BR>有个故事,具体的言语记不清了,大约说是庄子走在山中,见到一棵大树,长的枝叶茂盛,但伐木的人却不砍伐它,于是就问了,答曰“无所可用”。庄子就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后来他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很欢喜,就让家人杀只雁做菜,家人就问了,有只会鸣叫的,还有一只不会鸣叫的,要杀哪一只啊,朋友说:把不能鸣叫的杀了。<BR>第二天,弟子就问庄子:昨天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处 ?庄子笑曰:周將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BR>古人为免书生流于迂腐,堕于下流,赋玉以德,籍其冷毅以为提振,示中庸之理。<BR>玉之冷毅,芙蓉温柔,其中者,当于冷毅中取温柔,于温柔中说冷毅。<BR>去圣日远,中庸之道,已为张扬所替代,悲哉!吾欲归去,有谁与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