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原帖由 <EM>千江月</EM> 于 2007-12-12 13:24:10 发表<BR>这个“似玉非玉”,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思想。<BR>有个故事,具体的言语记不清了,大约说是庄子走在山中,见到一棵大树,长的枝叶茂盛,但伐木的人却不砍伐它,于是就问了,答曰“无所可用”。庄子就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后来他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很欢喜,就让家人杀只雁做菜,家人就问了,有只会鸣叫的,还有一只不会鸣叫的,要杀哪一只啊,朋友说:把不能鸣叫的杀了。<BR>第二天,弟子就问庄子:昨天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处 ?庄子笑曰:周將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BR>古人为免书生流于迂腐,堕于下流,赋玉以德,籍其冷毅以为提振,示中庸之理。<BR>玉之冷毅,芙蓉温柔,其中者,当于冷毅中取温柔,于温柔中说冷毅。<BR>去圣日远,中庸之道,已为张扬所替代,悲哉!吾欲归去,有谁与共? </P>
<P>----谢谢千老师的指点,学生钦佩千老师的学识与中庸之道。按现代的辩证分析理论,“木不材得终其天年”与“雁不材死”虽是两者在同一状态下而得到的两种贼然不同的结果,但究其主因,是由于“木”与“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实际上这里的“木不材”与“雁不材”是两种相反的事物状态而不是同一事物状态,故此产生不同的结果。木的功用结果是要成材,不材是其还未成材则要继续栽培才得以成材,若不材就让其死那所有栽培的心血不是付之东流;雁的功用结果是要啼鸣,不鸣则无用故必杀以食之,若不杀不鸣之雁而杀鸣叫之雁,那“家人”的心血不是也付之东流了吗?</P>
<P>这是本人的理解,若有不妥之处请老师及各位学兄给予指正、拍砖<IMG src="images/Emotions/25.gif">(砸芙蓉石也可)本人必接<IMG src="images/Emotions/26.gif">。(因本人学识及时间有限只写这些啦!)</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