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发表于 2008-5-6 13:14
23、无为而治<BR> 汉景帝刘启因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不过还算幸运(几百年后明朝朱允炆削藩,却丢了国家),他只用了两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说明了当时的民心是站在他那一边的;另外,他杀了晁错(说明了汉景帝内心无比自私),也令七国师出无名。汉景帝就此强化了中央集权,并对吏制进行了改革。<BR> 最重要的是,景帝延续了文帝的方针,按照老子的思想,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造就了繁荣昌盛的时代,国库里的粮食多得没处放,穿钱用的绳子都放烂了(这些后来都被汉武帝给用光了),史称“文景之治”。<BR>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很可怕的民族。<BR> 伟大之处很多,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的人民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管辖、教导,只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就会创造出让人吃惊的财富。当然,这里的“无为”与“不作为”是有本质的区别的。<BR> 可怕之处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同化性非常强的民族,别的民族只要跟他相处久了,就会被同化掉。历史上原来有好多少数民族,后来都没有了,就是因为被同化了。还有,满族人现在跟汉族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大家时常会遇到这么个情况:自己的朋友,过了很久了才知道,原来他(她)还是少数民族啊,跟我们也没什么区别嘛。呵呵,想想还挺值得我们自豪的,这也是“润物细无声”啊!<BR> 中华民族的这些特性,正是实行无为而治的基础。
李靖
发表于 2008-5-7 12:59
24、千万不要得罪文人<BR> 历代英明的帝王,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文人是得罪不得的。“富贵一时荣,文章万古存”,得罪文人,他给你写一篇文章,可能让你遗臭万年。<BR> 汉武帝得罪了司马迁。于是,《史记》中,司马迁给汉武帝立传,定的调就是:“尤敬鬼神之祀”。通篇下来,没有说别的东西,就是一个主题,说汉武帝如何相信巫师,老搞一些乌七八糟的东东。要是仅凭这篇文章,汉武帝简直就是一无是处的昏君,是一位自古而今敬事鬼神的集大成者。<BR> 其中,司马迁还不解气,在论述黄帝成仙一事的时候,又骂了汉武帝。这个事情讲的是,汉武帝听说黄帝在成仙的时候,天上下来一苍龙来接,黄帝群臣和后宫有七十余人一同乘上了龙,还有一些小臣坐不下,把龙须都给扯断了。司马迁说到这里的时候,引用了汉武帝的一句话:“我要是也能象黄帝一样成仙,我离开我的妻子儿女们就象脱鞋一样容易”。够狠吧,一个无情的汉武帝跃然纸上。<BR> 不过,话说回来,汉武帝还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没有因为司马迁这么写,就把这些文字给消除掉。不象那个杀死自己兄弟全家,抢了自己弟媳,逼走自己父亲的唐太宗李世民,自己调阅史官写的文章,还命人销毁了历史真相的记载,编造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玄武门之变”。所以,李世民同志晚上睡觉都不得安生,让秦琼、尉迟敬德持兵器站在自己宫殿门口守夜。时间长了,觉得不好意思,就改成在门口挂这两个人的画像。传到今天,就是挂门神画像的习俗。
李靖
发表于 2008-5-8 13:16
25、富不过三代<BR> 司马迁费了很多劲,把自夏商周以来的大事,搞个世表、年表、月表,这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很有用的,对我这种人,只能是骑马观花了。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正如司马迁所讲的一样,这些刘邦时代的英雄豪杰们,建功立业,但多数都不长久,没几代就败掉了。这里以最有名的几个功臣为例子:<BR> 献侯陈平,封于曲逆,曾孙陈何因为抢别人的妻子,被砍头,取消爵位;文终侯萧何,封于酂,后代继承侯位的多次犯罪,可能是因为萧何功劳实在很大,就另外找个后代继承,还是不行,直至被取消爵位。这两个的情况,应该算是因为后代不肖、不成器的。<BR> 再看,文成侯张良,封于留,儿子张不疑因卷入一谋杀案,被取消爵位。这个我不知道怎么样,但按理张良的儿子是不错的,《史记》中有提到张良的另一个儿子张辟疆:吕后专政的时候,汉惠帝刘盈死了,吕后只是干嚎,没有眼泪。张辟疆就对丞相王陵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吕后只有一个儿子,怕你们造反,你们要让吕家的人掌控军队,这样吕后才能放心。于是王陵等人依计而行,吕后才哭得有点悲痛的样子。从中可以看出,张良的儿子应该是比较厉害了,但问题可能也在于太过聪明了,不懂隐藏,居然去教丞相该怎么做。还有,武侯周勃,封于绛。周勃安定汉室,又知进退,应该算好了吧。他儿子周亚夫为平定七田叛乱立下了大功,而且有周勃的教导,应该也不会太嚣张的。但问题在于他们父子俩太过厉害了,周勃还好,遇到仁义的文帝;周亚夫比较衰,遇到一个十分自私的汉景帝,结果被诬陷想造反,绝食而死。这两个的情况,就是能力很强、锋芒太盛,招来祸患的。<BR> 几个当中,懿侯曹参的后代传得还算比较久的。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曹参自己知道不要太露锋芒,搞了个“萧规曹随”;对后代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多做缩头乌龟吧。<BR> 说到这里,我想起苏轼曾经写过的一首《洗儿诗》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BR> 这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千万不要太聪明(愚且鲁),关键是要平安,有好运气(无灾无难)。如果很不幸,天生非常聪明,就一个要多装糊涂,多做缩头乌龟,时刻保持谦卑的心。<BR> 这么说来,好象我自己就很牛、很懂似的,其原因在于我们比他们晚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事实证明,当事人往往会受时间局限的。就比如,1982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时,陈云同志曾专门作出一个批示:“只准卖给外国人,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再看现在,满大街都是可口可乐。
李靖
发表于 2008-5-9 12:49
<P> 26、功之五品<BR> 《史记》中记载,一个人的功劳有五个等级:第一等,凭高尚的道德安邦定国,称为“勋”;第二等,凭言语论述为国,称为“劳”;第三等,凭武力建立军功,称为“功”;第四等,立足本职作出成绩,称为“伐”;第五等,凭资历的积累,称为“阅”。</P>
<P> 这么划分实在是非常有道理的,也很有意思。大家看,“劳”排在了“功”的前面。也就是说,动嘴皮子的人强于动刀动枪去拼杀的。历史上,汉朝萧何的功劳大于韩信,明朝李善长的功劳大于徐达。不过,想起来道理也很简单:治国理政都是要靠文人的,而且武将时常在外,文臣更多的都是呆在老大身边,自然有点优势(毕竟“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P>
<P> 怪不得,现在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去靠近权贵。</P>
李靖
发表于 2008-5-9 12:59
<P> 27、美好的生活<BR> 司马迁在论述礼义的时候,引用了孔子的弟子子夏的一句话:“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的大意是,出去的时候看到那些纷华盛丽的东西感到很愉悦,回去听孔先生的道也感到快乐,这二者让我内心交战不已,十分矛盾。本来,司马迁借此是想说明礼义的沉沦,批判这种行为的,子夏自己也说他内心交战不已。<BR> 对此,我只能表示佩服而已,不敢苟同。“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正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去,可以玩玩石头、看看电影、听听音乐、打打篮球、唱KTV、旅游.....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回到家里,也可以静下心来,看书、品茶,自得其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不会枯燥乏味,才会生机勃勃,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P>
<P> 所谓“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说明礼义只是用来满足人们欲望的。只是“发乎情,止乎礼”,要保持一个度而已。<BR>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说,君子学习,是为了美化心灵;小人学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很不幸,我现在看《史记》,如果算学习的话,也只不过为了自己开心、可以用来和大家侃侃大山而已,一点都没有美化心灵的想法。唉,我真是一个小人。</P>
cha23
发表于 2008-5-12 11:59
<P><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8.gif"></P>
李靖
发表于 2008-5-12 12:45
28、平淡是真<BR> 《史记.乐书》中指出,“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说的是真正好的音乐都是很简单的,真正隆重的礼仪都是很简洁的。确实如此,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乐曲是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而不似如今的七个音。其实五个音也是很感人的,港版《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据说就是用五个音创作出来的,所以是所有《笑傲江湖》主题曲中最能打动人的。<BR> 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中,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生活中遇到很多种人,那些与我们见面的时候平淡、简单的人往往比那些一见到我们就又搂又抱、万分热情的人真诚、可靠得多。对此,古龙先生在《武林外史》里就曾说过:“卑鄙的朋友比正直的仇敌要可怕得多”。虽然可能比较极端,但还是很有哲理的。<BR> 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大而化之的。其实,只要自己能坚守自己的原则,真实地活着,无论落魄发达,以自己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一生,追求内心的激越情怀和平静修远,那也是很幸福的。正如《我爱我家》主题曲唱的:“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李靖
发表于 2008-5-23 21:01
灾难让我没有心情做任何事,但生活还要继续,我接着往下写。
cha23
发表于 2008-5-24 13:08
<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20.gif"><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8.gif"><IMG src="http://www.cnssscp.com/bbs/images/Emotions/10.gif">
李靖
发表于 2008-5-24 13:21
29、闻弦歌而知雅意<BR> 音乐来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常常由于心境的不同而听不同的音乐。于是就有了许多高手可以通过音乐而感知人们的内心,甚至能从曲子中听出某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更玄的是,听一某些音乐,还可能引来灾难。<BR> 《史记》记载了这个一个故事:卫灵公有一次去晋国,半夜的时候在濮水边上听到了一曲很好听的音乐,便让他的乐师师涓记了下来。卫灵公到晋国见到晋平公,就向晋平公推荐(看来这晋平公爱好音乐是有名的)。晋平公就让师涓坐在晋国的乐师师旷边上演奏。刚奏了一会,师旷就制止,不让再演奏下去,说:“这是亡国之音,听不得。”原来这首曲子是商纣王时期的音乐,但晋平公还是想听,于是就让师涓把曲子给演奏完了。<BR> 晋平公又问师旷:有没有比这还悲伤的音乐?师旷说:有。晋平公又问:能不能让我听一下?师旷说:你的德义太薄,不能听。晋平公坚持要听,师旷不得已,只好演奏。一开始,门口就飞来了几只鹤;接着,那鹤就随着音乐,“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厉害吧。<BR> 晋平公还不过瘾,又问:还有没有更悲的?师旷说:有,就是当年黄帝祭鬼神的曲子。不过你的德义太薄了,听不得,听了会引来灾难的。晋平公一定要听,师旷没办法,只好演奏。一开始,西北方向云起,接着,风雨交加,瓦片乱飞。吓得晋平公躲到了角落去了。于是,晋国大旱,三年无收。玄、可怕!<BR> 确实有点玄乎。不过,听不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那是肯定的。<BR> 说到师旷,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最早都是从《三国演义》里听说的。遥想公瑾当年,周郎自信地跟蒋干说:“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雄姿英发。不过,周瑜的确很精通音律。据说,他要是听到人弹琴弹错了,就会回头看人家一眼,所以江东有言:曲有误,周郎顾。为此,唐朝时有一位诗人李端,写诗时还借用了这个典故:“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用来描写少女怀春时的情怀,很值得回味。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