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祥轩
发表于 2009-1-17 15:35
原帖由 醉石轩 于 2009-1-16 19:04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忽然觉得,这寿山石越玩越有乐趣!qq7
qq20 快乐人生!
根祥轩
发表于 2009-1-17 15:35
原帖由 千江月 于 2009-1-16 18:42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对,大家都说到点上了,那就是骨子里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弘扬寿山石文化的中坚是外围的朋友,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对骨子里的深刻理解。流淌在我们身上五千年的血,应该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 ...
qq17 qq20
司马青衫
发表于 2009-1-18 01:30
qq5
醉石轩
发表于 2009-1-18 08:35
原帖由 千江月 于 2009-1-16 18:42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对,大家都说到点上了,那就是骨子里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弘扬寿山石文化的中坚是外围的朋友,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对骨子里的深刻理解。流淌在我们身上五千年的血,应该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 ...
qq22 qq22
醉石轩
发表于 2009-1-18 08:36
原帖由 林泉高致 于 2009-1-16 21:09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人是主体,抑或石为主体,弄清了收藏的主体性,也就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qq22 qq22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8 11:56
原帖由 千江月 于 2009-1-16 18:42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对,大家都说到点上了,那就是骨子里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弘扬寿山石文化的中坚是外围的朋友,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对骨子里的深刻理解。流淌在我们身上五千年的血,应该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 ...
传统文化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有时,文化的兴盛衰落走着一条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我们曾经历过“破四旧”,打开国门后,我们又经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摩天大楼、高速公路、小轿车、移动电话,自动化,电气化,高效率,快节奏。。。。。,这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让人无比刺激,无比兴奋,传统文化仿佛成了包袱和累赘,只能在博物馆里寿终正寝,让后人缅怀、凭吊,偶尔发发思古之幽情!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日益强大的物质文明面前体会到一种疏远性和异己性,已渐渐失去了当初迎接工业文明的狂热劲头,慢慢在心头泛起一种对远逝的传统文明的依恋和怀旧,仿佛那是一种梦境般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界.现代工业文明的单调性,机械性,重复性几乎窒息了人的灵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发出了回归大自然的呼唤,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了精神家园,新古典主义的生活方式日益渗透到都市的每个方面、每个角落.这就是包括寿山石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顽强生存并日益兴盛的强大社会心理基础.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8 13:46
原帖由 風逍逍 于 2009-1-16 19:01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说得好,什么是德?
古人在比德于玉之前,确是比德于水的,水德玉德是什么?说起来就泛了深了。
我们说点具体的,“玉”--当时是指的是和田,和田白玉有称“羊脂白”,“寿山白”指芙蓉石,高山有“猪油白 ...
任何颜色都是物理现象,但对颜色的感受却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
最基本的是对颜色的生理反应,与人的感觉、联想相联系.如红色,使人感觉热,便联想到太阳、火、血.
基于这种生理反应,便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一种社会习俗,如红色在中国民俗中就代表着喜庆.
如这种民俗观念经过主流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提炼、加工,上升为理论形态,便具有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意义.
如黄色代表高贵,甚至成为皇家专用(明黄),起先应是黄土地、黄种人的原始涵义,经过道家阴阳五行观念的演化,便成了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象征.
白色因儒家"比德于玉"的文化教化,便成了士大夫、文人阶层忠贞、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因而获得精神层面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总之,在民族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不同颜色所代表、象征的意义和内涵,真是非三言两语所能言说.
風逍逍
发表于 2009-1-18 20:10
德之于人,其形居次,德之于石,其色居末!
象,性,型,质,色,虽为石之五常,却又皆虚妄。
见石之美,需知其德,知其本本德则得自在矣。。。
我常常问自己,古人为什么有此喜好?
石是表达精神的载体,这种精神是什么?明白了,就知道石的美好了。
否则,本末倒置!
工艺亦同,融会贯通,始得方便。
[ 本帖最后由 風逍逍 于 2009-1-18 20:11 编辑 ]
冷飞雪
发表于 2009-1-19 08:29
原帖由 風逍逍 于 2009-1-18 20:10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德之于人,其形居次,德之于石,其色居末!
象,性,型,质,色,虽为石之五常,却又皆虚妄。
见石之美,需知其德,知其本本德则得自在矣。。。
我常常问自己,古人为什么有此喜好?
石是表达精神的载体, ...
qq5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9 11:16
原帖由 風逍逍 于 2009-1-16 13:21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林泉版主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通过对工艺的解析,对审美的传达,引发我对人生,对艺术,乃至对生命的思考,其用心之良苦,令人钦佩。
为林泉版主喝一声好!
qq17 qq5 qq5
这张船票就是我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审美!
古兽雕刻,为我们创构了一个情感空间、意象空间,一个有意蕴的生命体,一个具有完整结构、体积和各部分协调的动象,并化实相为空灵,表现古兽的动感、力度、气势,引人精神飞越,超入美境.古兽朴茂简淡的造型和意韵,正是在不自然中求自然,人工之中求天工!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是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往复,生长老死的绵延中得到"观吾生,观其生"的风度和境界.而且把这种宇宙情调、生命情怀具体贯注到日常生活各个层面中去,贯注到形而下的器(将文具转化为文玩雅器),并寄寓着个人人格的精神追求.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也是我们传统工艺的艺术境界的最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