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2 08:29
原帖由 爱石一族 于 2009-1-11 08:19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qq5 qq5 qq5
谢谢!qq17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2 08:31
原帖由 真玩阁 于 2009-1-11 10:42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qq5 qq5 qq5
借兄图片,冒味之处,敬请谅解!qq17 qq17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2 08:32
原帖由 徐仁魁 于 2009-1-11 13:06 发表 http://bbs.3000sc.com/images/common/back.gif
qq5 qq5 qq5
谢谢徐大师!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2 08:34
谢谢各位好友的支持!qq17 qq17
石之灵
发表于 2009-1-12 10:57
qq5 qq2
yumeilin
发表于 2009-1-12 11:05
学习了qq20
醉笔轻风
发表于 2009-1-12 12:40
qq2 qq5 qq22
dfjeyu
发表于 2009-1-12 14:55
浮上水面顶个好帖~~~!qq5
林泉高致
发表于 2009-1-13 08:25
在传统画论中,肉中见骨便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以画马为例,杜甫“丹青引”认为:“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苏轼也说:“肉中画骨夸尤难”,黄庭坚有“李侯论干独不尔,妙画骨相遗毛皮”之句。
这种“得马之性”,与西方的形似追求是不同的。现存台北故宫的朗世宁“百骏图”,马的形态多样,色彩鲜艳,透视正确,突出阴阳向背,但罕见线条轮廓,基本还是西画。
现在的问题是,绘画是平面的,追求的是线条的笔墨意趣,而圆雕是立体的,追求的是寓时间于空间的体积感。
由面到体的转换,必然要求表现手法和技法的转换。如何将传统的艺术精神贯注于雕刻上,而不是照葫芦画瓢,也许是需要雕刻艺人不断探究的。这是艺术与工匠的分界线.
(图片从别处借的,用作学习、研究,特此说明).
[ 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09-1-13 08:32 编辑 ]
678kj
发表于 2009-1-13 11:18
qq2 qq5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