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偏重于从物、对象、客体一方去探寻美的本质;从英国经验主义开始把眼光转移到人、主体的心理方面,试图通过分析主体的审美心理、审美经验来研究美的根源;到了古典哲学时代,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他们试图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两者折衷调和,甚至辩证统一起来.
我国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开展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80年代初又开展了第二次大讨论.两次大讨论均围绕"美的本质"问题来展开,依然是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总之,他们把美的本质问题纳入哲学认识论的框框,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论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整个方法论基础,都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之上.这种思维模式(现行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也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物)既没有反映西方美学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脱离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基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