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林泉高致(桔子) 于 2008-10-4 14:01 发表
诚然,在博物馆分类藏品,拍卖会分类拍品时,印或印石被归于杂项,尚不能与绘画,书法,瓷器,珠宝玉器等相提并论,自成一类。
而且,很多人依然将篆刻材料作为印石价值的直接体现。这种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正 ...
那么,人与章之间的"场"的作用,究竟是由什么样的哲学智慧和文化底蕴来激发的,使人感觉到"会心不在远处,....觉鸟兽鱼虫自来亲人"?换言之,章如何自来亲人?
这里提出几条思考的线索,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
首先,章的形制以方正为尚.
远古先民以朴素的观察和体验,描绘出一幅"天圆地方"的宇宙图景.而且,在先民的思维里,存在着原始的"天人感应",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雏形.
"返身而诚",从天道悟出人道,人道循天道而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因此,当章还为最高统治者或王公贵族所专用时,宽大方正的玺形,象征着地以载天,君权天授.
随着历史的积淀,宽大方正的玺形剥离了"地以载天,君权天授"的观念,逐渐衍化为"稳定、平衡、对称、和谐"的形式.正如古代钟鼎彝器上的纹饰,在历史发展中巳脱离了对动植物的具象表现,独立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美一样.这种抽象的形式,犹如贮藏于基因密码中的信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延续着,成为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最基本的根深蒂固的一种形式感.
正是对这种形式美感的追求,我们对章的方正形制情有独钟,难以释怀.因此,我不赞同甜田版主认为方章之美在于取材的难度.效果与难度的实质,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难度是为效果服务的,是追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