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林泉兄妙语,道出何等境界。
忆《世说新语》有载:文入华林园,顾为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自来亲人。”
想《新语》援引,更出于逍遥之老庄;濠--此诚为庄子和梁惠子濠上观鱼,在此论鱼之乐;濮--庄子在此斥退楚王求仕之使,自拟鲲鹏之志。何等丈夫!!!
求“天人感应”以期“天人合一”,已然逊离一酬,曾记程颢有言:“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此应为“全感,真合”。
然世人皆困于“万物皆备于我”,“我与它”,方知“我”之所存,孰不知尚有“我与你”始为真义,曾有一名哲借“人树”关系为例对物我关系;
当树由“它”变成“你”时,其实乃“我”的变化。若我以观察思考者或实践使用者的身份去看那棵树,树便只是“它”,而当我以一个满怀爱心的存在者身份去面对那棵树,树便进入了“我”的生命存在,“与我结成了一个意义结构的整体”,从而由“它”变成了“你”。“我—它”和“我—你”之中的“我”具有不同的意义,就是说变的是“我”,而不是“它”。
返身欲别于“物交物则引之”,止向外之烦忙而寻内在之我, 一由“返身”而达“诚”,“我—它”便会冰解,“世界”两样:物我则为一体,即为“我—你”。如此,“我”岂能不“乐莫大焉”?
既如此,“章则不能自来亲近人”,唯我返身而知章,则鸟兽鱼虫自来亲人!
另注:“返身”默坐澄心是为上乘法门。宋明以来,静坐为收拾身心之修养。静坐能撇世俗,以“返求诸己”,专于我之体认,会心“我”之本相,“从静中所得者,谓之证悟”高于“解悟”,此“譬如浊水澄清,浊根尚在,一遇摇荡,便复浑浊。”然若能“从人事炼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能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者是为“澈悟”,此又高一筹!
林泉兄之所言,无不出于此,天目兄之所感亦窥之门径,二人乃真智者也,如此,岂能不“乐莫大焉”?
[ 本帖最后由 風逍逍 于 2008-10-6 13:3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