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揣摩楼上诸君所教,反思昨日谬言后对有些问题稍作说明。
1.产地说。愚以为我们在平台上讨论的‘芙蓉石’只能是‘石后’,不做他石想;而无论有多少种说法,有多少种对芙蓉石的解读,唯一高度统一,从未见异说的就是‘石后’的产地。
故,为求准确又一时想不出更贴切的词句,考虑到上洞,半山等名称更接近与指示具体位置,所以用‘地理’一词表述。贻笑大方了。
另外还有一层含义在以后的问题中自然会体现出来。
2.‘芙蓉石’如何被发现的问题,除了想象和推测实在无从考证。
能否是文人上山能否见到裸露在山体表层洁白如玉的芙蓉石矿苗而.....?
是否是山农无意中捡到风化剥落的芙蓉石块带到山下,于是又上演了一出类似‘石帝’出世传奇?
天知道!
这两种事件发生的几率可能是最低的,况且不在本人求教重点范围。故不复赘言。
3.加良山出产的石头绝非仅芙蓉和峨眉,起码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山石吧。
‘现在一些号称芙蓉的石头还不如以前优质的峨眉’。
所以叫什么并不重要,是什么才是根本。
不知道什么是,怎知道是什么?
这可能就是古人强调‘首德次符’的原因所在吧。
4.持首德次符观点的人对各种名号的芙蓉石包容性最大,最广!
在他们的眼里不管石头出自山尖,半山,前山,后山;也无论石头是何种颜色;只要达到我现在正在求解的这个问题正确定义的标准范围内的石头都可以叫芙蓉。
70多年前陈子奋先生已著书明确了这个观点。
但他没想到今天的加良山和芙蓉石会变成这等麽样!
迫不得已‘今日欢呼孙大圣........’
5.既然田黄石都能‘不拘一格’,芙蓉石当然可以‘海纳百川’?
田黄石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地流传数百年,也不过是直到三十多年前才从传统的产地+色象说上升到石巢先生在总结前贤文化知识遗产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总结出的【六德说】方才盖棺定论的。
也正是在这个标准建立后,那块地里才层出不穷地冒出了一些不同肤色和德行的‘新生代’。似乎也没有搞得‘石帝’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反而是长幼有序,人丁兴旺,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不是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啊.....
我就这么大的劲,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轮也该轮到诸位了吧.... |